韩非子为什么输给李斯
李斯官场升职记 从小吏到名相,除掉韩非子却败给赵高,为什么?
屠格涅夫在著作《罗亭》中说道 “世界上有三种利己主义者,第一种利己主义者是要自己活着,也要别人活下去;第二种是自己要活着,却不让别人活;最后一种利己主义者是自己不想活,也不让别人活……”
而李斯恰恰就是利己主义者的显著代表,作为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人生是怎样发展的?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又是什么缘故才会得到如此的结局呢?
辞官求学,师从荀子
李斯在年轻时曾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提到一个场景,也是李斯得到感悟的场景,厕所中吃大便的老鼠会因为人和其它生物的接近,而惊吓逃跑,终无宁日。
相反的是,在米仓中的老鼠大腹便便,丝毫感受不到威胁与恐惧,能够优哉游哉地在食物中畅游。
在李斯看到这样的场景后,领悟到 人的境遇和是否有出息,与人本身的聪明才智没有太大的关系,人与人的才智差距并不大。一个人是富贵还是贫贱,完全在于抓住机遇的时机与环境的选择。
在战国这个社会动荡、思想自由的时代,人人都渴望依靠自己的才识实现地位和权利的提高,李斯也不例外,也想到更大的舞台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做出一番事业来。
随后,他便辞去小吏的职位,去往齐国求学,向荀子学习治理国家之法。综合研究了各国的各项指标后,他决定去秦国干事业。
佐于嬴政,出谋划策
李斯在刚来到秦国时虽胸怀大志,但其实名气不足。
因师从名家荀子,荀子的名声与教导为自己的仕途铺垫了一定的基础,故能得到吕不韦的赏识、提携,成为了秦国的一名官员。
吕不韦作为当时的权臣,李斯有了可依靠的大树,他一直在积极地出谋划策。
但作为一名高材生,并不甘心在一名“初中生”手下打工,一直想要得到晋升,必须依靠更茁壮的大树,所以他不放过任何一次能在嬴政身边出现的机会。
在吕不韦功高震主乃至倒台之际,都没有影响到李斯在政治上的发展,得益于他之前在嬴政面前殷勤的表演。
吕不韦的倒台对他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使他更快地来到秦王嬴政身边出谋划策,任职长史,也就是当今工作中的助理一职。
在李斯尽忠职守地为秦王嬴政出谋划策之际,人生可谓是顺风顺水。
在如此春风得意之时,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秦王下定决心统一六国,韩国怕被灭国,派出一名间谍去秦国鼓动修渠一事,各国也纷纷派出本国人来到秦国担任间谍。
奈何他们的意图已暴露无遗,秦国群臣商议,将一切外国所来之人全部驱除出国。而不幸的是,李斯也是其中之一。
秦国已经下了逐客令,但李斯怎么舍得放弃现在打拼的,正处于蒸蒸日上的事业呢?
他不得不为了自己在秦国的利益和发展,给嬴政写下了一封信,劝谏秦王不要逐客,这封信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在信中点明任用客卿为国家做贡献的例子。
他诚恳劝谏的态度使秦王果断接受了建议,立即取消逐客令,重用李斯,并升官为廷尉。
李斯的仕途之路可谓是步步高升,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此。
迫害同门,仕途铺路
韩非子作为李斯的同门师兄弟,才华横溢、博学多才,为众人所熟知,在他所处的韩国中,无人欣赏他的才能。
远在异国的嬴政却深深地被韩非的才能所吸引,完全就是现实中的“粉丝”追“偶像”的例子。
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中,不惜向发动战争,只为韩非一人。
韩国君主不得不屈服,将韩非子送给了秦国。
秦王“偶像”的到来,令李斯内心不安,他大概也知道“偶像”的力量是多么地强大,再加上韩非子与李斯师出同门,他知晓韩非的才学、治国谋略在他之上,内心的不安更增添了几分。
于是他拉拢同僚姚贾一齐向秦王上书,诋毁韩非。
说韩非终究是韩国之人,他说不准是韩国投放到秦国的诱饵,留下终究是个隐患。
秦王在“偶像”与自己稳定的统治之间权衡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在没有了其他人的阻碍之后,李斯专心发展自己的仕途,苦心经营,没有同僚之情,亦无同窗之情,只有自己的利益至上的原则。
嬴政当上皇帝后,李斯顺理成章地成为丞相,升至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结党营私,谋朝篡位
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得下重病,生命垂危之际留下遗诏,令公子扶苏回国奔丧并继承皇位。
李斯作为丞相,怕公子扶苏的登基会令自己的地位不保。
毕竟,扶苏也有自己的领导集团,登上皇位后难免会用自己的心腹担任丞相一职。
赵高作为胡亥的跟班,看出李斯不舍如今的荣华富贵,于是向其献计 除掉公子扶苏、蒙恬,改立胡亥为皇。
李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决定依赵高之计进行,帮助胡亥登上皇位,以保自身的荣华富贵。
没想到后来他的权力被赵高架空,成了一个“空架子”。
因果报应,兔死狗烹
秦只经二世而亡,胡亥任皇上期间的暴行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期间的李斯并没有因人民的苦难而向上进谏,只是在向胡亥不断地进行谄媚讨好,哪知这位二世皇帝根本不吃他这一套,一直未将他作为心腹之臣。
后被赵高诬告谋反,落下了“具斯五刑,腰斩,夷三族”的下场(五刑 墨、劓、剕、宫、大辟;腰斩 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分成两半;夷三族与诛九族的诛杀范围不同,一说三族是父、子、孙,另一说三族为父、母、妻),可谓是下场凄惨。
一代名相——李斯,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同时他的人生也不失为一部个人奋斗史。他为历史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亦造成了阻碍的后果。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废除了周代沿袭下来的分封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但他也是使秦皇嬴政实行焚书坑儒的助推者,破坏了儒家文化、坑杀了儒家文化传承者,最终自己也得到了悲惨的人生结局。
韩非子深知帝王术 为什么还会被李斯陷害身亡?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连秦始皇嬴政都十分欣赏他的才能。韩非子被称为是最懂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人,虽然他不是帝王,但深知帝王之术,从他的作品中就能看出,韩非子已将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运用至炉火纯青。不过韩非子既然懂得帝王的想法,但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同窗李斯给陷害,晚年死在了狱中。哪怕是像韩非子这样的聪明人也没能躲过小人的谋害,实在令人感到惋惜。
(一)苦心钻研帝王术
在战国群雄竞相逐鹿中原称王称霸,各路辩士飞沫纵横游走辩说的时代,大中国的棋局在合纵连横的阴谋诡计中不断地被重新洗牌。而这时,胸藏万言执政方略而又有些口吃的韩国公子韩非,却不得不耐着性子著书立说,因为他知道自己是长于文字而拙于言说的,他要想在这个混乱的年代为自己赚取扬名天下的资本,就得靠著书立说来搏得名主赏识了。
而此时的韩国就像一块肥肉,在诸侯争雄的砧板上被攘来攘去。一直关注着祖国命运,巴望着参与重振韩国国威的韩非,在孤灯清影里埋头刻写着竹简。他希图通过自己充满着“术、势、法”的治国理政的理念,能够使韩国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也不枉了自己作为韩国贵族的身份。
当他把这几卷浸润自己心血睿智的宏文呈给韩王安时,“仗在打、舞照跳”的韩王却根本没心思看,顺手就撂到了冷板凳上。韩非热脸贴到冷屁股上,无奈之下,只得任由这些竹简在战国之间辗转流传了。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
这些著作很快传到秦国。
当秦王嬴政读了韩非子写的《孤愤》《五蠹》等之后,大加赞赏,不禁感感慨说 “要是我能得到此人,并和他一起探讨治国之道,就是死也无憾了!”
事情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变化,而韩非的命运从此转折。嬴政觉得字里行间的韩非,是个治国安邦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把这个人搞到秦国为自己服务,岂不是锦上添花 于是,他下令攻打韩国,指明道姓地让韩非来晋见。面对日益严峻起来的周边形势,韩王安不得不起用韩非,让他出使秦国。
在秦国,韩非的超级“粉丝”嬴政先生,毫不含糊地用国宴招待了他,并放下手边的事,和他寝不安席地商讨治国理政之术,并把他作为自己欲图天下的知己,想让他帮着实现“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的理想。无奈,韩非期期艾艾的口吃,使他不能向秦王尽诉自己的宏图大略。
这种“相见不如想念”的巨大落差,让秦王的倾慕转瞬成了失望。
(二)人最怕的是被小人惦记
然而,秦王连续几天的召见韩非,已经急坏了被晾在一旁的李斯。要知道,李斯当初把韩非的文章呈给秦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炫耀自己这个同师授业的同学。韩非他能写出这种治国宏文,那么我李斯的治国本领也是可想而知的。
李斯恨自己为了一点贪庇之功差点毁了灿烂前程,心下不由得对这个同学多了不轨之意。况且,李斯深知,韩非这种人是像“和氏壁”一样的朴玉,待的有一天被发掘出来,自己那点现世报的本领实在是难抵韩非那经世治用之术的。而这时的韩非,却对秦国的这一王一相充满了感恩之情,丝毫没有感觉危难将至。
在这短暂的受幸之后,韩非文人的轻狂和自信开始显现了。他想,自己虽然没有苏秦、张仪的口才说服秦王,但是他可以为秦王献一份“六合天下”的厚礼。只要秦王用了,那他就可以在秦国立住脚,之后就可以按着自己的理想建设一个法治的国家了。
于是,他就上书秦王说,“现在的秦国幅员千里,雄师百万,赏罚分明,天下不如。我想面见大王,和你面谈纵横天下的大计。如果您听从了我的劝说,而六国没有失败,大王没有成就霸名,那您就砍了我的头,以警示那些为您谋划而不忠诚的人。”韩非就是这样,为取得秦王的信任,竟然偏执地做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祖国的举动,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吗 难怪后世的司马光说他 这种为了实现自己理想而丝毫不顾惜祖国的人,简直是罪该万死啊!
事情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秦王没有接见韩非,也没有当面听他的陈辞。
当韩非再次上书劝嬴政先伐赵缓伐韩的时候,李斯趁机向秦王进谗言,“韩非是有韩国王室血统的贵公子。现在大王您要吞并诸侯,如果重用了韩非,他最终会不顾秦国利益而一心保全韩国,这是人之常情啊!您现在不用他,却让他长时间呆在秦国,等把他放回韩国,他对秦国的情况已经摸的一清二楚了,这不是给自己留祸患吗 不如找个过错,借法律的名义把他杀了!(据《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节译)。
而当时的嬴政刚刚从韩国间谍郑国案的怒气中解脱出来,听了这话说的入情入理,自然准奏。于是,韩非被下了大狱。不几天,就让李斯送去的毒药给弄死了。
(三)生死其实性情定
韩非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在战国诸子中,他是死的比较冤屈的一位。然而,他的死,至少让人明白了这么几个理
首先,同行是冤家。
历史把韩非的死大多记在“嫉妒狂”李斯身上,这至少说明韩非在秦国的存在动摇了李斯的根基。韩非懂的治国之道,却忽视了生存之术。他到秦国,无形之中给李斯造成了威胁。原因是,出身同门,他比李斯又多些统治者需要的经邦致用之术。
也就是说,李斯玩的是小聪明,而韩非懂的是大智慧。本来,同门之下本无厚谊。这下,韩非妄自投到李斯的地盘,那自然就成了李斯的眼中钉、肉中刺。
再居同朝,韩非不会不明白,同朝之下本就明争暗斗,口蜜腹剑,怎可轻易将身家性命交于对手 而且,自己那么急功近利,又口拙言非,哪能是人李斯的对手
身为同命,乱世之时,大家都是逐客,虽说患难见真情,但你韩非来了就可能会抢了李斯的饭碗。李斯也是靠着自己的真本事才混到这个位置上,你韩非凭着几篇文章,就那么受嬴政待见,不是摆明了跟人家李斯夺地盘吗
再次,同道当知止。
秦王喜欢的仅仅是你的文章,当政的决策权还是在他嬴政手里。你韩非本就是韩国公子,是秦王把你弄到秦国的。你现在身虽入了秦国,但心是不是还在韩国那边呢 你说你为我嬴政要肝脑涂地,难保不是你居心叵测 特别是当秦王想进攻韩国时,你韩非居然让人家先进攻赵国,之后再打韩国。
你这样挚肘当政者的决心,不正说明你对韩国念念不忘吗 不如一杀了之。
俗话说 逢人但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面心。你韩非和秦王之间,还仅仅是思想上引为同道。嬴政打心眼里并没有把你信任到做股肱之臣的地步,你这样掏心肝地为人家想,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或者说是越俎代疱呢 你韩非既然在秦国看到自己的法家思想见用后产生的良好效果,就应该欣然而知足,不要自己再插手搞个亲历为之了。
须知,理论和实践之间,如果没有具有政治头脑与把握实权的强势“操盘手”,是难见事功的。还有,闻世需有道。韩非本是个学究之人,对官场逢迎之术并不专长,但他却深信自己的真心能打动政治家的野心,甚至不惜以叛变祖国的行径作赌注,这就不免让人怀疑你的真实动机了。以不擅长之术行闻世之名,只能是剑走偏锋。
其实,拍马也需要技术,非工于权术者不能为。
拍马也有禁区,论证“盗亦有道”可以,但绝对不能把盗贼之“道”的底细公之于众。在战国的纷乱年代里,口拙的韩非只能做个彻头彻尾的理论家,而要想让自己的理论成为治国之道,非有明主择之用之不可。以韩非的身份,到当时的哪个国家,也不见得会被重用。
只可惜,到死,韩非也是睁着眼睛徒唤奈何啊!
还好,韩非毕竟是幸运的。他死时,法家思想已经在秦国取得了强大功效。仅仅在他身后两年时间里,嬴政就凭着这一套功用,一统中华。而且,他这套统治术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御世心法、万应灵符。他们明习孔孟经典,暗则沐手恭读韩非帝王之术,把中国的封建政治演绎的成熟之至,竟苟延残喘了二千多年。
由此看,韩非之死,也最终算死得其所了!
【作者简介】乔永胜,致力于用现代视角检视历史人物,更多还原人性的写作。
李斯和韩非子是师兄弟,为什么李斯要陷害韩非子?
因为技不如人!李斯虽然与韩非子师出同门,但是学术都有高低之分,韩非子的学识明显高出李斯。而这时的李斯是秦朝的丞相,是秦始皇最信任的臣子,已经达到了权力的巅峰,但是韩非子的到来势必会影响到李斯在朝廷中的地位。人心都是偏向自己的,所以为了自己的大局着想,李斯选择先下手为强,陷害韩非子。
(一)虽然说李斯与韩非子师出同门,但是从原则上来说两个人的政治理念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相差甚远。而朝廷中都有明显的分队,持有不同政见的人根本无法站在同一立场为帝王出谋献策。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学识和能力都非常突出,而且历来思想家的口才都非常了得。而李斯虽然说是韩非子的师兄,但是长年混迹在朝廷,其内心想法早就被熏染了。
(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其突出性是众所周知的,这样一来就定然会让李斯的地位受到影响。关于大秦王朝的治国理念,众所周知是以法家为主,主张依法治国,无法不成规矩,甚至做出过焚书坑儒的行为,大秦的种种法制无一不在彰显法家的强大。而韩非子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很多想法都能够与秦始皇达到共鸣。在权力面前根本没有单纯的师门情谊,为了让自己的地位不受韩非子的影响,为了让自己在秦始皇心目中的地位坚不可摧,李斯自私地选择先下手为强,谋害韩非子。
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李斯虽然学识渊博,但终究在权力的欲望中沉沦,所以为人处事上面愈发的偏私。韩非子的到来,他所掌握的思想学术,都让李斯感到了威胁,此时的李斯身为秦始皇身边最受信任的大臣,坐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怎么可能留下韩非子这样的人才自掘坟墓?所以在秦始皇面前诬陷韩非子,无奈之下,韩非子服毒自尽。
韩非之死原因为何?
韩非子因为与李斯政见不合,最终被李斯害死。
韩非又称韩非子,公元前280年在新郑出生,作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上陈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被秦始皇下令逮捕并且打入了打牢当中。在秦始皇十四年的时候韩非被李斯所害。
扩展资料
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师承荀子,继承了荀子的哲学和政治学说,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推崇老子,借鉴老子的哲学思想,舍弃了老子的柔弱无为,主张刚强有为。
在史记中,有列为《老子韩非列传》,这可以说是他们的思想上有一定的沿承性和继承性,韩非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王政听其韩非之大名,竟发兵攻韩,求取天下之大才。韩非去到秦国后,与秦王交谈甚欢,不料竟惹上了姚贾和李斯等人,后来被他们构陷致死。
韩非子的语言,不像庄子那样诙诡谲怪,但是艺术上却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在平实中见到巧妙之处,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韩非
韩公子韩非,他和李斯谁的能力更强一些?
韩非的能力更强一些。两个人都是雄才伟略之人,李斯他的能力和韩非比还是差一点,所以他担心秦始皇会重用韩非,放弃自己。后来他就陷害了韩非,导致韩非被秦始皇给处死。
韩非深谙人性的弱点,为什么还中了李斯的暗算?
韩非是战国时代的韩国人,也可以说是集法家的大成者,他的各种名篇可以说在当时也是引起轰动的,他也是为了韩国的振兴,所以才想通过这种学说去打动君王,通过自己治理国家,来使的国家变为强大,不再受到外面的欺辱。
在他的学说越来越出名之后,秦王嬴政读到了他的著作,对他是非常的欣赏,就威逼韩国,让他将韩非子送到秦国,韩国当时弱小没有什么办法,于是韩非子就这样到了秦国的土地,见到了秦王嬴政,为他讲述自己的学说。
秦王嬴政非常的高兴,对韩非子也是非常的厚待,这就引起了同门师兄李斯的嫉妒之心,因为当时李斯已经得到秦王嬴政非常大的信任,可以说在逐步成为秦国的丞相,那韩非子这样一来自然就打乱了李斯的部署。
而韩非子也就非常的不凑巧,正是秦王嬴政与大家议论先攻哪个国家正在这边为难着,韩非子做为韩国人自然也就不想让秦国去攻打韩国,反而是一力推让,要让他们去攻打别的国家,好放过自己的国家。
而李斯就借着这个由头对韩非子进行多方面的打击,秦王嬴政也是听了一时之言,也怪她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将韩非子打下了大牢,但是这一切却还没有完,李斯为了趁着这个机会打死自己政治上的政敌,可以说不择手段,就想置他于死地,于是再次向秦王嬴政说道韩非子的爱护母国是不肯为韩国效力的。
韩非子就此死与狱中,而至于说韩非子了解人性的弱点,但是书生意气他并不了解政治,他所说的只是一种学说,而并不是一种实践,他所认为的也并不能立刻成为真正的实践,于是他被自己的师兄暗算了。
韩非子为什么输给李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韩非子与李斯谁厉害、韩非子为什么输给李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