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有多少个将军 武平县有多少个将军名单
福建出了多少个将军
20世纪上半叶,福建直接参加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游击队的有近10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一般指1955年至1965年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在此期间,全国涌现了1603位将军,福建籍将军为83位,占5.18%,他们是福建省的骄傲。 八闽儿女——开国将军 上将3位 叶 飞(南安)刘亚楼(武平)杨成武 (长汀) 中将9位 刘 忠(上杭)苏 静(龙海)张南生(连城)陈仁麒(龙岩)罗元发(龙岩)罗舜初(上杭)袁子钦(上杭)郭化若(福州)傅连暲(长汀) 少将71位 丁甘如 王 直 王 胜 王平水 王全珍 王奇才 王贵德 王香雄 王集成 孔俊彪 孔瑞云 叶青山 卢 克 卢仁灿 兰庭辉 刘 昌 刘 彬 刘永生 刘振球 刘禄长 孙克骥 李 平 李兆炳 苏启胜 杜西书 杨尚儒 吴 岱 何廷一 邱子明 邱国光 邱相田 张力雄 张元培 张日清 张云龙 张水发 张廷发 张宜步 张新华 张雍耿 陈 挺 陈忠梅 陈青山 陈海涵 陈茂辉 林 伟 林 遵 林忠照 林接标 范阳春 罗 斌 罗洪标 钟 池 郭成柱 郭 廷 万黄烽 黄炜华 黄鹄显 涂则生 涂通今 翁祥初 彭胜标 彭德清 蓝文兆 阙中一 赖光勋 雷 钦 廖成美 廖步云 熊 奎 熊兆仁
福建籍的开国将军
1、姓名 叶飞 籍贯 福建省南安县人,军衔 上将 主要事迹 新四军创始将领之一。2、姓名 刘亚楼 籍贯 福建省武平县人 军衔 上将 主要事迹 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创始人之一,人民空军创始人,司令员。3、姓名 杨成武 籍贯 福建省长汀县人 军衔 上将 主要事迹 晋冀鲁豫野战军、华北军区创始人之一,指挥了炮击金门,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4、姓名 刘忠 籍贯 福建省上杭县人 军衔 中将 主要事迹 华北军区主要负责人,人民解放军后勤部队创始人。5、姓名 罗舜初 籍贯 福建省上杭县人 军衔 中将 主要事迹 八路军山东纵队创始人之一,第四野战军军长,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创始人。6、姓名 苏静 籍贯 福建省海澄县人 军衔 中将 主要事迹 人民解放军军事情报创始人之一,公安部队创始人之一,人民共和国计划委员会副主任。7、姓名 张南生 籍贯 福建省连城县人 军衔 中将 主要事迹 八路军政治工作负责人之一,晋冀鲁豫野战军创始人之一、政治工作负责人,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负责人之一。8、姓名 陈仁麒 籍贯 福建省龙岩县人 军衔 中将 主要事迹 东北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军政治委员,解放后在地方、炮兵、纪检、监察均有任职,颇具传奇色彩。1971年后曾被错划为林彪集团。
新中国后福建省历史上出过几位将军?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自1955年至1965年,共授予了1604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将帅军衔,福建涌现了83名开国将军,其中上将3名,中将9名,少将71名。
上将3名:
叶飞 上将,(1914年-1999年),南安市,1955年授衔,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海军司令员、第一政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刘亚楼 上将,(1910年-1965年),武平县, 1955年授衔,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杨成武 上将,(1914年-2004年),长汀县, 1955年授衔,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
以下是65年以后的
赵龙海 男,福建省漳州市人,1942年9月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技术部研究员、专业技术少将。
陈庆耀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云南省总队政治委员。福建莆田人,1951年12月出生。南京政治学院毕业,大学本科学历。1969年12月参加工作。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1年晋升少将军衔。
蔡金狮 男,1935年6月28日生,福建省厦门市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现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专业技术少将。
吴青田少将 1945年8月出生,福建南安人。1962年5月参加工作。解放军政治学院基本系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毕业;曾任厦门警备区政治委员,福建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福建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福建省军区政治委员,2001年9月任福建省委常委、省军区政治委员。1996年晋升少将军衔。
张怀泗少将 福建宁德人。浙江省军区参谋长、司令员,2005年任南京军区联勤部部长。
蔡英挺少将 福建晋江人。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2002年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2004年任31军军长。
林炳尧 1944年生,福建泉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集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副司令员,2002年晋升中将军衔。
丁寿岳 1944年11月生,福建古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集团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集团军军长。1999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副司令员。2003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0年晋升少将。2000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庄钊文 少将(1959—,福建南安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沈裕锋少将 福建省诏安人,诏安一中高中第六届(1961级)毕业生,196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后投笔从戒,曾为海军某基地政委、党委书记,海军少将军衔,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杨林雄(原名杨寿山)祖藉福建安溪县,藉贯福建漳州市。1933年11月出生于漳州。1949年9月于漳州龙中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副指导员、秘书、干事、副处长、处长、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南昌陆军学院副政委、少将军衔、正军级。
还有你自己看吧
武平中山十八将军来历
武平中山十八将军来历
中山镇位于闽西、粤东、赣南的交界处,贯穿武平县的武溪河,就是从中山出境,往南流入韩江,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向来为历代所重视,从唐代开始到北宋,中山一直是镇、场、县治所,历来是古代屯兵的地方。明洪武二十四年,广赣两地寇贼猖獗,抢劫钱粮,并且阻碍广东向朝廷进贡,明太祖朱元璋特令设立武平千户所,先后派遣贾辅(安徽凤阳人)率18位将军和18位副将进驻千户所镇守。当时的千户所就在今天的中山镇。据史料显示,这些士兵来自江西、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数十个地区,这18位将军不仅带来了军队,也带来了各地的方言,于是,在数十种地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属于中山镇独特的语言军家话。据说当年姑娘要嫁到军中,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会说军家话,否则,就没有做军家媳妇的资格。
当年,朱元璋推行军士屯田政策,被派遣来的36位将领,三分守城,七分垦荒种地,许多人在服完兵役后,就地解甲归田,而这些将领的后人也在中山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这些将领各为一种姓氏,加上当地原有的土著居民,以及此后百年间的移民姓氏,逐渐形成了从清朝至今百家姓氏聚居的小镇。每逢节日或喜庆好事,中山镇各家各户都会在大门口贴上自己的姓氏对联,其内容或励志,或溯源,或光耀祖上的恩德。
传说,明代的中山,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小村,18位将军被派遣到这里时,大家多少有些怨言。为此,朱元璋颁下诏书,特许每位将军带走一样京城的东西,以解将士们的思乡之苦。将军们各自挑选了一种能够寄托自己情感的东西来到武平县中山镇。六百余年过去了,完好保存下来的就只有洪家将军带来的宫灯。
中山镇共有9个城门,老城4个,新城4个,中间的是“迎恩门”,也是现在仅存的一个城门。据史料记载,“迎恩门”建于公元1391年,比明朝最早兴建天安门还要早26年,过去,在这座城门上还建有城楼,如今,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只剩下城门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中山百姓镇,这个因为18位将军的驻守而形成的古老小镇,凭借着它的古老、传奇、质朴,成为了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福建籍开国上将都是谁?谁名气最大?谁是菲律宾归侨?谁职务最高
在57位开国上将中,来自福建的有3位,分别是叶飞、刘亚楼和杨成武。叶飞是泉州市南安县人。刘亚楼和杨成武则出生在著名的福建苏区——福建省龙岩市,其中,杨成武来自一个著名的“将军县”——龙岩市长汀县,刘亚楼则来自于龙岩市武平县,也属于“将军县”。即三位上将中有两位来自老区的龙岩市。
长汀县走出了杨成武上将1位共和国开国上将,叶青山、刘昌、吴岱、何廷一、张日清、林接标、涂则生、彭胜标、罗洪标、钟池、涂通今等11位开国少将。也算得上著名的“将军县”了。武平县虽然和长汀县没法比,但也走出了刘亚楼1位共和国开国上将,林伟、罗斌、蓝文兆、廖步云等4位开国少将,也不算少了。
这三位开国上将均为传奇人物。
叶飞——菲律宾归国华侨
叶飞是菲律宾归国华侨,他原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1914年5月7日出生于菲律宾奎松省。有一个典型的菲律宾名字 西思托·麦卡尔托·迪翁戈。他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军时期在福建从事革命活动,曾多次被捕,还率领工农自卫队取得“霍童暴动”的胜利。曾任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军闽东独立师政委、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参与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和陈毅、粟裕等名将一起,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在闽浙边取得沙埕、桃坑等战斗胜利,多次粉碎国民党军队“清剿”,恢复和重建了闽东四块游击区。
抗日战争时期,叶飞是有“铁军”之称的新四军的著名将领,曾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团长,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副指挥、路东地区军政委员会书记,新四军挺进纵队政委兼副司令员,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1师1旅旅长兼政委和苏中第3分区中共地委书记、副师长,新四军第1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1945年4月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黄土塘战斗、夜袭浒墅关车站、突袭上海虹桥日军机场、半塔集、郭村保卫战、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反击战和苏中地区反“扫荡”、反“清剿”和反“清乡”作战等,参与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叶飞曾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1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三野10兵团司令员,福建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收复泰安、大汶口、胶济路反击战和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睢杞、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漳厦等重要战役和福建剿匪作战。在孟良崮战役中,受命率部分割敌人并参与组织总攻,各部队密切协同,为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作出了贡献。渡江战役中,率领所部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防御阵地,并争取江阴要塞国民党军起义,为我军顺利突破长江天险起到重要作用,后率部解放丹阳、常州、无锡,切断宁沪铁路,占领苏州。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指挥所部发起金门战役,因过于轻敌,导致遭受重大损失,这也是叶飞为数不多的败仗之一。1953年起任福建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政委。组织指挥了东山岛防御战斗,1958年指挥炮击金门战斗。1975年1月恢复工作并任国家交通部部长。1979年2月任海军第一政委。1980年1月至1982年8月任海军司令员,是人民海军第二任司令员。1980年参与指挥部队首次远航太平洋,圆满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海军的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任务。他组织制定了《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大力支持特区建设。高度重视 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为坚持和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极落实党的侨务政策,致力于扩大海内外爱国统一战线,积极在华侨中宣传党的政策和祖国建设成就,联络爱国华侨支持祖国现代化建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刘亚楼——名气最大的福建籍开国上将
三人中,刘亚楼的名气要更大一些。他以火爆鲜明的性格、极强的人格魅力、超强的能力素质而为人熟知。刘亚楼1910年4月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和叶飞类似,他曾长期在苏联养病学习,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因此也起了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名字 萨莎。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时期,刘亚楼历任闽西游击队班长、排长,红12军连长、营长,红4军3纵8支队政委,红12师35团政委,第11师政委,红1军团2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红1军团1师师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又称陕甘支队)第2纵队副司令员,红1军团2师师长。1936年6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曾参加文家市、第二次攻打长沙和吉安等战斗、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直罗镇、东征战役。长征中参加了突破4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进攻遵义、四渡赤水、夺取泸定桥等战役战斗。他和同乡杨成武早在红军时期就是一对“黄金搭档”,曾经分别出任过红1军团1师的师长和政委。在上述经典战例中有他们配合无间的因素在。
抗日战争时期,刘亚楼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继续在老领导林总的领导下工作。1938年冬林总赴苏联继续就医,住在莫斯科郊外科尔斯基村的1所疗养院(对外称“7部”或“8部”,共产国际称“中国党校”),由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将级教官授课。次年,刘亚楼也到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两人从上下级变成了同学。1942年刘亚楼毕业后在苏联红军中实习,参加了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还被授予红军少校军衔。1945年8月随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参加对日军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老领导林总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苏联红军少校王松(刘亚楼化名)被林总委以重任,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兼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参谋长。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员。这段时间也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苏联留学的经历,使得他高度重视加强司令部机关的基本建设。通过举办参谋训练队,培养和提高参谋人员的业务能力。此外,他还组建测绘学校,训练绘制军用地图的专门人才。这些使得他成功组织起了一个高效的司令部,协助林彪、罗荣桓组织指挥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等战役。在平津战役中,他任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提出“东西对打、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正确作战方针,指挥5个军向天津发起攻击,经29小时激战,就全歼守军13万人,生俘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
新中国成立后,正准备南下解放华南沿海广大区域的刘亚楼被毛主席紧急召见,并委以重任,出任新中国首任空军司令员。事后看,这是毛主席一个无比英明的决策。他主持制定了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的正确方针,迅速组建了空军部队。他通过创造性工作,迅速在原航空学校的基础上,迅速组织建立了哈尔滨轰炸机学校、长春轰炸机学校、锦州驱逐机学校、沈阳驱逐机学校、济南驱逐机学校、北京南苑驱逐机学校、牡丹江运输机学校(依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至第七航空学校)等7所航空学校,后来,又先后领导建立空军学院、空军工程学院、高级专科学校、航空学校、航空预备学校等29所院校,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全面加强空军正规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朝鲜战争爆发后,刘亚楼参与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他根据志愿军空战的特点,总结制定了“一域多层四四制”的航空部队战术原则,使得人民空军迅速成为世界一流空军。朝鲜战争结束后,带领空军部队担负日益繁重的国土防空任务。此外,他提出了“稳步前进、完成计划、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的飞行训练方针,主持编写空军首批各种条令、条例、教材、操典和训练大纲。这些都使得空军部队迅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具有相当规模的重要国防力量。1955年9月,45岁的刘亚楼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1960年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国防部第5研究院院长。
是刘伯承元帅一样,刘亚楼也是少有的懂俄语的开国将帅。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著有《刘亚楼军事文集》(蓝天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翻译有《红军野战参谋长业务条令》(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部,1947年出版)、《斯大林论克劳塞维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4局,1950年印)、《斯大林给拉辛的信》(人民出版社,1954年4月出版)等。
可惜天妒英才,1965年5月7日,刘亚楼因病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55岁。作为较早去世的开国上将,中央对刘亚楼的不幸逝世,极为痛心,破格按照大将的标准为其进行悼念仪式。林总对于老部下的英年早逝也极为痛心,在其住院期间和逝世后,多次去医院看望,也亲自出席了其追悼会。
杨成武上将——三人中曾任职务最高
杨成武上将, 1914年10月27日出生,福建省长汀县张屋铺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军时期,1929年2月参加古城、四都农民暴动,任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大队长,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30年随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纵队8支队,他任干事。1931年后任红4军12师秘书、连政委、教导大队政委、师政委办公厅秘书长,红11师32团政委,红1军团2师4团政委,红1师政委,红1师师长、师长兼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资等战役,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直罗镇、东征战役,长征中参加了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沪定桥、抢占腊子口等著名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独立第1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司令员、司令员兼政委,冀中军区司令员。领导开辟了恒山地区抗日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率部参加了收复涞源、广灵、灵邱、浑源、阳原、蔚县、易县等7城的战斗和易涞战斗、晋察冀军区1938年秋季反“围攻”、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及百团大战、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在黄土岭战斗中,所部击毙了日军“名将之花”独立混成第2旅旅长阿部规秀中将,并毙伤日军900余人。1941年9月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地区反日伪军“清剿”中,所部涌现出“狼牙山五壮士”。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中,指挥所部相继发起任河、文新、饶安、子平河东、大清河北等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晋察冀军区冀中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司令员兼政委,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委,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平绥路、大同集宁、张家口保卫战、易满、正太、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涞水、察南绥东、集宁、包头、平津、太原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京津卫戍区司令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指挥所部参加了夏、秋季防御战役。1952年回国。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员,防空军司令员,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1965年12月至1968年3月任代理总参谋长。1974年重新工作后任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
1955年9月,杨成武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军政兼优,既是军事干部,又曾经多次出任过政委等政治干部。同时,他也是能文能武,军旅生涯中,他著有《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杨成武回忆录》等。从职务上看,他在三人中也是最高的,曾经出任过代总长。
2004年2月14日,杨成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总的来看,福建籍开国上将人数并不算太多,但是,他们均极富传奇色彩,在我军将帅谱上留下让人难以忘怀的永恒印象。
关于武平县有多少个将军和武平县有多少个将军名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