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卡巨画都有什么 纳斯卡巨画都有什么形态
沙漠戈壁上的画
应该是纳斯卡巨画。
纳斯卡人的繁盛时期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650年间,其文化遗址位于秘鲁首都利马东南400公里。纳斯卡文化以其荒原巨画闻名于世,在方圆500平方公里的荒原上,石子铺成了巨大的线条、几何图形、动物和植物的形象,其中最大的图形占地达5平方公里,然而只有在至少300米的高空才能看见这些巨画的全貌。神秘的纳斯卡文化遗址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多位秘鲁和外国学者已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几十年的考古工作。
南美洲秘鲁的纳斯卡平原巨画是古代留下来的,科学家仍未最后揭开的谜团之一。方圆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覆盖着有长达300米的人和动物的画像、线条、螺纹和几何图形,而且现代人直到20世纪初飞机开始飞越秘鲁上空后才发现所有这些奇迹。因为这些画实在是太大,在地表上根本无法看见。
对这个神秘平原的研究是俄罗斯科学院宇宙研究所行星物理学研究实验室主任列昂尼德·克桑福马利季的业余爱好,据他说,高地上有人画了1.8万条线条,这些线条宽从5厘米到几十米。它们是怎样被画上去的?纳斯卡平原是个多石高地,但走线的地方,石头像是被粉碎成晶莹的砂砾。这些线条还有个特点,那就是即使在被地貌扭曲的情况下,从空中的某一个观察点看去也是直的。不久前,平原的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件很稀罕的东西,在纳斯卡众多的画中还“画”有蜘蛛,而且绝不是什么模仿画,而是一只活灵活现的Ricinulei种蜘蛛,这种蜘蛛只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偏远而没有人烟的潮湿森林里。不过这还没完,还有更奇怪的事 这种亚马孙蜘蛛大小只有几毫米,公蜘蛛在交尾过程中可是遭了大罪,它们小小的阴茎说什么也不能深入到母蜘蛛身子足够的深度。但是这种蜘蛛相当狡猾,它们将爪子涂满精液,然后用爪子伸入母蜘蛛体内,而且每次交尾都是用的那只爪子。纳斯卡平原的画匠把这个细节也没有落下,将那只爪子画在一个小三角形里。
纳斯卡线条的介绍,及纳斯卡有关介绍
他们被纳斯卡沙漠这些像机场跑道一样的线条深深地吸引住了,“对于这些奇异的遗迹,我们心里涌起千百个疑问,突然我们发现夕阳的降落位置几乎正好位于其中一条长线的尾端!过了一会,我们才想起那一天是6月22日,正是南半球的冬至,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他们说,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书!
考索克夫妇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学界,考古学家们陆续来到纳斯卡高原,他们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直线条和弧线图案,在沙漠地面上和相邻的山坡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了巨大的动物形体,这使得那些图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一只45米长的细腰蜘蛛,一只大约300米的蜂鸟,一只108米的卷尾猴,一个巨大的蜡烛台在俯视着大地。到今天,考古学家们共发现了成千上万这样的线条,它们有些绵延8公里,还有数十幅图形,包括18只鸟。
对于如此众多、如此巨大的图案,人们不知道应该做怎样的解释,于是,人们就给它们取名为“纳斯卡线条”。
那么,这些神秘线条的主人是谁呢?
猴子图案的纳斯卡线条
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队在纳斯卡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上都装饰有一些动物图案。而这些图案在荒漠上又以更大的规模重复出现。这些图案的相同使人们相信神秘的线条是古纳斯卡人所为。
根据纳斯卡制陶风格的不同,考古学家们把纳斯卡文明分为5个时期。考古学家在线条所处的地层里,找到了那些陶器,由于处于同一地层,因此纳斯卡线条的年代与陶器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而通过对陶器的碳14测定,人们得出了陶器的年代,从而也就间接得出纳斯卡线条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300年。
纳斯卡平原上最常见的是黄沙和黏土,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火山岩和砾石,长期的风吹日晒使它们发黑变暗。在这些所谓天然黑板上画线条,不过就是古纳斯卡人刮去几厘米的岩石层,让下面苍白的泥土显露出来。如果是在另外一种气候条件下,也许剧烈的外界侵蚀会在数月内磨蚀掉这些线条,但纳斯卡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再加上那里几乎没有强风,因此风蚀也微乎其微。寸草不生的纳斯卡高原是如此贫瘠,如此与世隔绝。这些都为纳斯卡线条保留至今提供了条件。
然而,纳斯卡线条太巨大了,人们在地面上根本无法识别,以至于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被人们从飞机上全部发现。但是,这些线条是在2000年前创造的,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掌握现代飞行技术,那么,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况下,古代的纳斯卡人又是怎样设计、制造出这些巨大的直线、弧线以及那些动物图案来的呢?
德国女数学家玛利亚·赖歇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纳斯卡线条。作为一个数学家,她特别想知道那些纳斯卡人在设计和刻画线条时是否依据了几何学原理,她发现许多线条爬坡穿谷,绵延很长距离却能保持笔直,很可能是在木桩间拉线作为画线的标准,只要三根木桩在目测范围内保持一条直线,那么,整条线路就能保持笔直。
上世纪80年代,纳斯卡镇的学生们在赖歇的带领下,向人们演示了古人是如何制造一条纳斯卡线条的 首先用标杆和绳索标出一条笔直的线,然后,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闪光的白沙,反衬着周围富含铁矿的岩石,于是,一条线就出现了。也许,这就是纳斯卡线条的本来面目吧。
尽管赖歇的实验形象地验证了她的假说,但是,有一点,她的实验无法解释,那就是,在纳斯卡地区不仅有大量的直线条,还有众多的弧线所组成的图案,比如,那只长达100多米的猴子。
今天的那斯卡人仍旧崇拜着水
赖歇穷尽自己的生命来解答纳斯卡的秘密,在她生命的末期终于找到了她所认为最合适的答案。那些弧线是通过把线的一头固定住,另一端像用圆规画图一样在地上旋转,就能画出每一条弧线。赖歇的研究还表明,古代纳斯卡人会事先在约1.8米的小块地皮上设计图案。她在几片较大图案的旁边发现了这些泥土草稿,设计者们在小型草稿上确定弧线、中心点和辐射线的适当比例后,再作适当的放大。
赖歇一生的核心就是那片静止不动的沙漠和它的居民。逐渐地,这个身着简朴的棉质衣服、脚穿橡胶拖鞋,瘦削而结实的女性成了秘鲁的英雄,纳斯卡全镇庆祝她的生日,并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所学校和一条街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位老太太在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纳斯卡的秘密……
尽管赖歇论证详细,但是,她那些关于巨型线条是如何刻制出来的解释并未得到普遍接受。赖歇理论中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无法解释那些不规则图案是如何制作的?比如那只巨大的蜘蛛和那个神奇的牧羊人。很显然,蜘蛛和牧羊人的图案不是古纳斯卡人随意或者是无意中在广阔的地面上绘制出来的,而肯定是先有了设计蓝图,然后再制作出来。但是,我们的疑问又一次回到了前面,古纳斯卡人是怎样将图纸上的样子放大到1000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土地上的呢?他们又是怎样在施工过程中保证图案不至于变形或走样呢?要知道,人们在地面上是根本无法辨认出这些线条的形状的!
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假设 那就是古纳斯卡人很有可能在地面上人工建立一座宏伟的高台,来监督制造巨大的纳斯卡线条!
在纳斯卡不远的地方,矗立着一些金字塔,它们是玛雅人的杰作,那么,古纳斯卡人是否也建筑了金字塔式的指挥塔,用来监督制作巨大的线条呢,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纳斯卡高原上的指挥塔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那些谜一样的线条呢?
但是,修建如此之高的了望台,不仅令人难以想象,更重要的是,建筑此高台所需的材料从何而来呢?2000年前的纳斯卡地区干旱少雨,不可能有茂密的树木生长,高台也就不可能用木头来制造;而假如用土,那么,这里地表是以砾石为主,仅有少量的沙土,根本没有足够的泥土来修建如此之高的高台;假如用岩石,我们今天为何在纳斯卡地区没有发现取材用的大规模采石场呢?
看来,在地面上建造高台的说法,似乎也是站不住脚的。
巨鸟图案的纳斯卡线条
今天,纳斯卡线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而要想欣赏到线条的全貌,就必须乘坐当地提供的一种轻型飞机。在众多的游客当中,不乏对未知事物持有浓厚兴趣的探索者。伍的曼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仅是美国佛罗里达航空公司的总裁,还是国际探险协会的会员。
当他乘坐飞机飞过纳斯卡上空时,灵光突然出现在他脑中,古代纳斯卡人是否乘坐一种飞行器来监督制作出线条的呢?
更多的证据使伍的曼相信自己的结论 纳斯卡人在秘鲁山区的后代印加人至今还流传着会飞的物体的传说,而且,许多纳斯卡陶器和织物的残片上都饰有飞行的图案,包括气球风筝和鸟一样的飞人。
兴奋不已的伍的曼开始采用一种实验性考古方法来证明自己大胆的假设。他决定仿照古纳斯卡人制造一个热气球,并将其命名为“兀鹫一号”,这是安第斯山一种高飞的巨鸟。为了令人信服,伍的曼清楚,制造兀鹫一号的材料,必须尽可能接近古纳斯卡人所用的材料,而气球的样式则与纳斯卡陶器上的飞行图案一样。
1976年11月,26米高的兀鹫一号终于完工。人们在地面上建起一个炉灶,以生产出足够的热气灌入气球。几天后的凌晨5点半,伍的曼和一名热气球飞行冠军乘坐它飞上天空,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他们在沙漠上迅速攀升了122米。
地面上一阵欢呼,实验成功了,古代纳斯卡人的确可以乘坐热气球飞上空中,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令人沮丧,因为气球只在空中停留了短短的三分钟,这短短的三分钟,对于修建庞大的纳斯卡线条相比,显然是远远不够用的。
关于纳斯卡线条是如何制造的?人们的探索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这些神奇的线条后面,可现在它已经流失在时光之中了。
纳斯卡巨画有哪些作用?
1977年,英国导演摩利森加入了研究纳斯卡巨画的大军。他对这个谜团深感兴趣,但他的研究方针不是天文,而是纳斯卡人的宗教和风俗。虽然纳斯卡人早已消失,但是,在安第斯山中的某些地方还有类似纳斯卡图形的线条存在,所以摩利森把目标放在印第安人身上,希望能循着这条途径一举揭开纳斯卡图形之谜。
其实早在1926年,就有人发现纳斯卡奇异线条是印第安人用作宗教祭祀的路线,却一直找不到证据。摩利森认为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加上他在一本记载1653年以后南美历史的西班牙史书上,发现里面记载着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的印第安人如何由城中的太阳神殿出发,经过四通八达的直线路径,到设于沿路的小神庙祭拜。那么,纳斯卡荒原直线旁的一堆堆石头,不正像一座座小神庙吗
摩利森并没有在库斯科找到这样的路径,因为事隔千年,痕迹早已片影不留了。这个挫折使他一度失去信心。幸好,1977年6月,他终于在阿玛人居住的偏僻乡间发现了类似纳斯卡巨画的笔直的线条,并且找到了许多以石头堆筑的小神庙,有些小神庙建在山顶上,平时人迹罕至,所以保存得相当完好。当地好几条直线在一个大庙宇上会合,呈辐射状。印第安人便由四面八方沿着这些直线前往这座大庙宇,沿途会在由石块堆筑起来的小神庙旁停下来膜拜一番,供奉一些食物和古柯叶。他们深信小神庙里居住着祖先的鬼魂和类似土地公的神礻氏,而且深信前往大庙宇时,不可以偏离笔直的路线,否则会走入魔界,永世不得超生。
摩利森的说法入情入理,颇令参与纳斯卡调查工作的学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他只提到直线的功用,对于像鲸鱼、猿猴、鱼、蜘蛛等具体动物形象,依然不知作用何在,所以整个谜团仍有待澄清。
关于纳斯卡巨画的创作有哪些说法?
荒原上一眼望不完的巨大鸟兽和几何圆形,宛如出自巨人的手笔。由于只能从300多米的高空俯瞰才能一窥巨画全貌,因而人们多认为巨画是来历不明的外星人所为,甚至认为这些图案是依照实际的尺码和坐标设计的,用以引导太空船的起降。简单地说,这些人认为纳斯卡是千百年前的宇宙机场。当然,这全是臆测之辞,没有任何合理的论据来支持这种太空访客的说法,然而,在一片扑朔迷离的情况下,的确有不少人信以为真。
最使人感到好奇的是有些线条长达数千米,但不论它们穿越哪一种地形,甚至横越山头,每1千米的偏差不过一两米而已。
纳斯卡人一定没有今天精确的测量仪器,他们所以能完成如此笔直的线条,可能是在预定地上排列几根木棒,在两根木棒之间拉上直绳索,自然能够画出直线来。这个办法很简单,却十分有效。有些残存的木棒经过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断代显示,为公元500年的产物。
每个参与调查的学者都想知道,纳斯卡人为什么要在荒野上留下这些记号?他们惟一可以肯定的是 这些记号绝不可能是艺术品,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飞到空中欣赏。而且这也不是多么伟大或多么杰出的工程,因为只要能召集1000名工人工作三个星期,就可以完成一条长3000米的直线。
人们最期盼知道的不是这些线条是如何画成的,而是为什么要画这些线条。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有层出不穷的争论,各种主张纷纷出炉,包括前面提到的宇宙机场说、印加帝国的道路说,还包括宗教的朝圣路线说、大建筑废墟说、天体观测图说。种种说法背后都有一些可能成立的根据,但比较有力的说法还是天体观测图说。尽管如此,何以只能在空中才能一窥巨画全貌,依然是最大的疑问。天体观测图之说
1941年,第一位以科学的方式调查纳斯卡奇异图形的考古学家,当时正任教于美国长岛大学的保罗 柯索克博士,认为这些线条是用来观察天象的,并且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巨著”。他的报告发布之后,引起德国数学及天文学家玛莉亚 赖赫十分浓厚的兴趣。她从1946年开始,便试图以毕生的精力,解开这些线条的奥秘,直到目前已经工作了50多年,年近八旬的她依然孜孜不倦地在荒原上纵横往来。她最值得夸耀的成就是清理出数百个三角形、四角形和梯形“跑道”,以及数不清的交错、平行的直线和文字的曲线,有的似道路,有的似方格,有的似圆圈,另外还整理出100多个巨大的鸟兽和植物图形。
与柯索克一样,赖赫也相信这些奇形怪状的线条是用来观测天象的,她具体地指出这些线条能对准主要的星座或太阳;而那些形似动物的图案,则代表某些星座。所以整个面积广达500平方千米的地面图案,实际上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巨型日历”。
赖赫计算出,每画一根线条必须移动数以吨计的小石头,位置也必须依照事先精心计划的设计图来复制。这些说法的依据是她在几个最大的圆形附近,发现的一些画在300平方米地上的设计图。这种方式犹如今天的大型广告板,先在设计稿上画出草图来,再分成若干单位,然后依照一定的比例放大复制。196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霍金斯以电极测出英格兰斯通亨奇巨石阵与天体运行的路线吻合之后,遂将注意力移转到纳斯卡令人争论不休的线条上来。霍金斯把赖赫发现的资料和线索全部输入电脑,调查每一条直线在过去7000年中,是否曾经对准太阳、月亮或其他星座,结果发现一个叫“大方形”的圆形,曹经在公元590年、610年和640年三次对准昴星团。那时差不多是图形完成后的100年,在时间上相当吻合。但是,整个图形与天文间吻合的几率不大,看起来只是巧合而已。霍金斯的电脑并没有提出任何统计上的数据,足以证明线条是用来作为历法的,所以以电脑解谜的方式终归徒劳无功。
对于纳斯卡巨画的由来持天体观测图说的学者们都有什么研究?
1941年,第一位以科学的方式调查纳斯卡奇异图形的考古学家,当时正任教于美国长岛大学的保罗·柯索克博士,认为这些线条是用来观察天象的,并且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巨著”。他的报告发布之后,引起德国数学及天文学家玛莉亚·赖赫十分浓厚的兴趣。她从1946年开始,便试图以毕生的精力,解开这些线条的奥秘,直到目前已经工作了50多年,年近八旬的她依然孜孜不倦地在荒原上纵横往来。她最值得夸耀的成就是清理出数百个三角形、四角形和梯形“跑道”,以及数不清的交错、平行的直线和文字的曲线,有的似道路,有的似方格,有的似圆圈,另外还整理出100多个巨大的鸟兽和植物图形。
与柯索克一样,赖赫也相信这些奇形怪状的线条是用来观测天象的,她具体地指出这些线条能对准主要的星座或太阳;而那些形似动物的图案,则代表某些星座。所以整个面积广达500平方千米的地面图案,实际上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巨型日历”。
赖赫计算出,每画一根线条必须移动数以吨计的小石头,位置也必须依照事先精心计划的设计图来复制。这些说法的依据是她在几个最大的圆形附近,发现的一些画在300平方米地上的设计图。这种方式犹如今天的大型广告板,先在设计稿上画出草图来,再分成若干单位,然后依照一定的比例放大复制。196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霍金斯以电极测出英格兰斯通亨奇巨石阵与天体运行的路线吻合之后,遂将注意力移转到纳斯卡令人争论不休的线条上来。霍金斯把赖赫发现的资料和线索全部输入电脑,调查每一条直线在过去7000年中,是否曾经对准太阳、月亮或其他星座,结果发现一个叫“大方形”的圆形,曾经在公元590年、610年和640年三次对准昴星团。那时差不多是图形完成后的100年,在时间上相当吻合。但是,整个图形与天文间吻合的几率不大,看起来只是巧合而已。霍金斯的电脑并没有提出任何统计上的数据,足以证明线条是用来作为历法的,所以以电脑解谜的方式终归徒劳无功。
纳斯卡荒原的神秘巨画是谁画的?
在秘鲁南部有一片荒凉的平原——纳斯卡平原。在这片辽阔的原野上,有一处令人难以理解的奇迹。在方圆了50平方公里内,用卵石砌成的线条纵横其间,勾画出巨大的鸟兽和各种准确的几何图形,从高空中看就好像是用巨人的手指画出来的。
有人说,南美是个用谜铺成的大陆,其中最难解的谜之一,就是纳斯卡平原的图字根。
1939年,纽约长岛大学的保罗。科孛克博士驾驶着他的运动飞机,沿着古代引水系统的路线,飞过干涸的纳斯卡平原。突然,他好像看到平原上有着巨大而神奇的、好像是平行的跑道似的直线图案。不错,确实是平行的跑道!因为它有着明显的起始点和终止点。科孛克博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又一次仔细的观察这些这些巨大的图形,不得不惊叹的说 “我发现了世界最大的天文书籍。”
科孛克博士这个惊人的发现,很快在世界各地引起巨大的反响。考古学家和科学们也相继而来,特别是德国天文学家玛丽亚。赖希小姐,自从她被这些神秘的图案所吸引后,就再也不愿意离开这块土地,并为此献出了她毕生的精力。赖希小姐从这片平原认出了数百个三角形、四角形或平行的跑道。那些巨大的交织排列直线,有时彼此平行,有时呈文字形,她发现有很多又长又宽的条纹横贯其间,有的像道路,有的像方格、圆圈、螺纹。看上去如同蜥蜴、狮子等,还有好多不可名状的像是某些植物,只不过植物的具体形态也被省去,只剩下简练的线条。
在这些千奇百怪的图案中,有一幅着名的蜘蛛图。这只五十码长的蜘蛛,以一条单线砌成,是纳斯卡最动人的动物寓意图形之一,这幅图可能是某个特权阶层的图腾,也许他们在某个特定的节到这个图形。图形中的蜘蛛可能与预卜未来的仪式有关,但也可能是纳斯卡人崇拜的星座之人。
另一幅有名字的图案就是鸟图,在纳斯卡荒原上砌着18个这种鸟图。这种鸟图尺寸非常巨大,长30~40码不等。一条三又十分之七哩的太阳准线,穿过这幅宏大的鸟图中140码长的翼展。在纳斯卡出土的部分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鸟。更奇怪的是,在皮斯科海湾附近,一座光微微的山脊上,刻着一个巨大的三叉戟图案。而当时印第安人却从不未见过三叉戟图。这又是怎么回事?
构成这些图案线条的是深褐色表土下显露出来的一层浅色卵石。据专家计算,每砌成一条线条,就需要搬运几吨重的小石头,而图案线条中那精确无误的位置又决定了制作者必须依照精心计算好的设计图才能进行,并复制成原来的图样。而当时的纳斯卡居民尚处于原始社会,那么这些巨画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玛丽亚。赖希认为,古代居民可以先用设计图制作模型,然后把模型分成若干部分。最后按比例把各部分复制在地面上。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巨画是按照空中的投影在地面上制作的。这样解释虽能比较直接了当地解决设计和计算的困难,但却引出了更多的总是。因为古代纳斯卡人不可能掌握飞行技术,那么,是谁在空中进行投影呢?
对巨画制作方法的不同解释也联系着对其作用的不同理解。这是个令全世界考古学家都困惑不难题。有人说,纳斯卡平原的直线与某种天文历法有关,因为这些图形中有几条直线级其准确的指向黄道上的夏至点与科至点。也有人说,图案中某些动植物图形是某些星座变形的复制品,某些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则是星辰运行的轨道。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根据美国航天飞机拍下的图片,在百万米高的太空中即可看到纳斯卡巨画的线条,而只有从三百米以上高空中才能看清这些巨画的全貌,因此,巨画只能是为从空中向下观看它的人绘制的。而在遥远的古代,有谁能从高空或太空中观看这些巨画呢?《众神之车》的作者冯。丹尼肯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这是天外来客光临地球时在他们的降临地建起的跑道。但也有人指出,从现代航天技术看,航天飞机是不需要跑道的。
纳斯卡平原贫脊而又荒凉,这里每年最多只下半小时雨,有人估计,这里也许万年没有正式下过大雨,而使那些神秘的图形能历时一千五百年而依然完整无损。美国航天总署也为这里的恶劣生态环境而震惊,感到它与火星上的环境有些类似,曾专程派人研究这个地区,想用它来进行火星生命能否生存的实验。
与干涸荒凉的地理环境相应的是,这里的土着居民社会发展程度十分低下,有些领域至今还停留在石器时代。这与巨画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设计、测量和计算能力,以及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程度,无论如何都令人难以联系在一起。无法想象,这些至今对巨画仍毫不理解的土民,竟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创造了这些向天空展示的作品,他们是在炫耀自己的才干。还是呼唤某种生灵的再次光临?
关于纳斯卡巨画都有什么和纳斯卡巨画都有什么形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