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跟曹操 为什么跟曹操那么像
郭嘉为什么会跟曹操?
郭嘉本是袁绍帐下谋士,但是郭嘉是一个很会观人的人,正当袁绍实力庞大如日中天的时候郭嘉却预言,袁绍以后定不会成大事,当时天下豪杰谋士都纷纷奔向袁绍军营。
在一天夜里,郭嘉弃袁绍而奔曹操,中间经过荀彧的鼎力举荐,与曹操相识,曹操与郭嘉连夜谈论天下形势,曹操非常欣赏郭嘉,认为郭嘉是他得天下一大将才,而郭嘉看准曹操,死心塌地的为他效命疆场,出谋划策,甚至不顾生死,当时郭嘉曾对曹操说自己身体虚弱,难以服水土,如果到南方或者偏北的地方作战必定命不长久,但是郭嘉却又时时刻刻提醒曹操要准备进军北方消灭袁绍,南下征服刘表,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危,这可以说是在不要性命的为曹操出谋划。
郭嘉在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北征乌桓等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进一步加快了曹操的稳定中原,建立北方根据地的脚步,他从不注重功名和金钱,曹操曾经封赏他很多土地,黄金,他都不怎么看重,曹操对其深为敬佩,他立志一生帮助曹操夺得天下,他在曹操军中的价值可以跟刘备手下的诸葛亮相并论。
但是老天弄人,就在郭嘉还没有进入不惑之年的时候,却死在了北征乌桓的回师路上,至此中国北方只剩荆州刘氏未被消灭,因为未完成帮助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梦想,郭嘉含恨而亡,年仅37岁,说来也巧就在同一年诸葛亮出山来辅佐刘备,从此曹操再也不向以前那么一帆风顺。
曹操曾经评价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难奉孝为能知孤意。”
当曹操听说郭嘉病亡的消息以后嚎啕大哭,痛心不已,并在悲哀中指天而言:“天地广阔,博纳万物,遂容不下我郭奉孝,岂天妒英才乎,?”在后来赤壁战败后曹操更因事思人,想起郭嘉,流涕大哭,并说:“若奉孝在,孤何以至此,”后郭嘉与荀彧,程昱,贾栩,荀悠一并被认为是曹操开国初期的五大谋士,郭嘉被奉为首功之臣。
荀彧一心匡扶汉室,知道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为何却还要跟着曹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从来就是支持的,不仅支持,而且在曹操犹豫不决时,荀彧力劝曹操迎奉大汉天子。荀彧在劝曹操迎接汉天子时,还列举了两个例子 晋文公接周襄王时诸侯如影随行,汉高祖刘邦东伐项羽时为义帝穿丧服而天下归心。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把汉献帝迎回许昌,自此曹操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荀彧跟着曹操真的是因为匡扶汉室吗?荀彧最早是去翼州投靠同乡韩馥,没到翼州韩馥就被袁绍取代,于是袁绍接待荀彧,但荀彧看出袁绍难成大事,便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荀彧并非主动投靠袁绍的,而当时的袁绍顶着四世三公的头衔却想干另立皇帝,恐怕才是荀彧离开的主要原因。荀彧投靠曹操时,曹操连一块地盘都没有,只是个袁绍上表的东郡太守,荀彧为什么选择投靠曹操呢?恐怕只有一个原因,荀彧看中的是曹操的名声,而非出身。公元191年前曹操曾经为东汉朝廷办过不少好事,惩权贵、治贪官、讨董卓、打黄巾,这是与袁绍有着根本的区别。
荀彧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志同才能道合,荀彧判断投靠对象只能依靠名声,显然曹操的行为更能接近荀彧的理想。从此,荀彧与曹操开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曹操主外,荀彧主内,曹操动武,荀彧用文,荀彧的存在让曹操所挟制的大汉朝廷看上去就像是匡复汉室,哪怕是表面的,至少不会是军政府。两人并肩战斗近20年,荀彧不会不明白曹操的用心,可天底下除了他曹操,又有谁会像他荀彧一样忠心汉室呢?
荀彧死于公元212年,因忧郁而死,死于曹操称魏公的前一年,并且荀彧明确反对曹操称魏公,因反对而忧郁,因忧郁而去世,无论如何,荀彧之死与曹操称魏公脱不了干系。从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到理想冲突的政治对手,当理想与现实冲突,忠汉与篡汉较量,荀文若唯有以死明志,从此朝堂之上再无一人阻止曹操篡汉。
曹操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跟着他 靠什么梦想吗 为什么有人相信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正统领导阶层的实质意义,这就像日本历史上天皇被大名或幕府控制一样,谁控制天皇谁就是正统。能人名仕不是跟着曹操,实际是跟着汉室正宗,这也是曹操一直没没有取而代之的原因。刘备只是打着皇族宗室血亲旗号,远没有曹操的统治有说服力。然后曹操征伐袁绍等豪强,地盘比较大,军垦屯田使得经济也足够强大,既能获得比较充足的兵源马匹,也有强大战争资源储备。虽然书本影视里描写的曹操残暴好色,但真实的曹操还是聚拢了比其他人多得多的文士将领,除了汉室正统的选择以外,曹操能礼贤下士还是有很大号召力的。
历史上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为啥很多人还要跟随他?
首先,曹操阵营的人,从来也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全部都是来自敌对阵营的人,比如诸葛亮在隆中对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另外还有周瑜曾说曹操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政敌给曹操戴的帽子而已,曹操只是做了把汉献帝迎立到许都,非常恭敬地对待皇帝,并把自己祖上由皇帝御赐的生活用品全部拿出来给汉献帝使用,然后为汉献帝提供一个皇帝应该有的尊严和起码的生活品质,把汉献帝供奉在许都。
曹操对待汉献帝的做法与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是完全不同的,曹操以一个臣子应该的礼节来对待皇帝,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这样,虽然这个时候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有野心,但曹操能够控制自己的野心,对外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有人说衣带诏不是汉献帝明目张胆地反抗曹操的手段吗?
其实衣带诏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还是有争议的,有些史书上记载了衣带诏,有些史书上说衣带诏其实是董承与曹操的权力之争,以汉献帝一生为傀儡的态度来看,他明明就知道反抗意味着什么,不太可能出这么一个不可能成功的计划。
曹操与汉献帝
那么投靠曹操的有哪些人呢?
第一类人 是能看出天下政治形势的人,是眼光长远和深谋远虑的人,有荀彧、郭嘉等人。
荀彧投靠曹操是离开了当时算强大的袁绍,而来投靠曹操的,原因就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所以投靠了曹操,这个是很需要勇气,弃强投弱更是如此,而郭嘉也说过类似的话,郭嘉最先投靠的是袁绍,同样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所以投靠曹操。
这一类是直接投靠曹操的,而不是投靠汉朝或者汉献帝。虽然荀彧是个例外,但是荀彧投靠曹操却是靠的曹操的为人处事和谋略过人,只是后来两人的政治分歧越来越大。
这一类人跟随曹操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是个明君,乱世之中,只有明君才能带领整个集团走向强大,
至少在当时,只有曹操能够认识到如何解救天下苍生,如何挽救大汉王朝,至于曹操野心变大想要篡位,那是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之后无可奈何地走上了篡位之路。
第二类人 是前来投靠东汉朝廷的人。
汉献帝是东汉皇帝,在封建时代,皇帝既是国家象征,又是精神支柱,起码在当时,还有不少民心是向汉的,是支持汉朝的,这些人要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大汉朝廷,这些人有一部分人在后来识实务投靠了曹操,也有一部分人仍然忠于汉献帝。
皇帝就是金字招牌,是不需要打广告,就会有大量的人才前来投靠的人,是绝对的政治正确,是出师有名的旗号,这些人被曹操打着国家的旗号,行私人之实,而在私下里收编了,少部分为了忠于理想与大汉,而在晚期被曹操杀死,或者改朝换代后投靠魏朝。
这一类人投靠的其实是东汉朝廷,因为东汉虽然名存实亡,但是仍然有存在的意义,和众多百姓的怀念,他们是投靠政府的人,这也合情合理,但这些投靠东汉朝廷的人后来发现朝廷其实是被曹操操控了,一部分接着投靠了曹操,另一部分因为忠于汉朝或者被杀,或者被贬。
第三类人 是曹操在南征北战中收编的人。
当时是乱世,乱世之中就是混战,谁的实力强、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也就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投靠,毕竟人人都知道趋强避弱,曹操在四战之地先后杀死了吕布、赶走了刘备、收编了张绣、逼死了袁术,并且还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不久就成为天下势力最大的诸侯,雄据北方八州,曹操在当时不仅仅代表了实力强大的诸侯,同时又代表了大汉正宗朝廷,这样的势力,几乎值得当时99%的人前来投靠。
前来投靠曹操的主要有哪些人?
前来投靠曹操的人中主要有两类人 一类是士族豪强,另一类是穷苦百姓。
士族豪强是东汉时期的世代做官的地主豪强阶级,之所以要投靠曹操是为了将来的政治前途,虽然是各个地方上的军阀割据,但在整个东汉末的影响力是相当惊人的,为了维持他们家族的地位,选择前来投靠曹操,比如有陈群、陈登等人。
穷苦百姓前来投靠曹操的,则是根本就不管政治的人,而是只想填饱肚子而已,比如曹操在兖州击败并收编了近百万青州黄巾军力量,还收编了其中的精锐人员编成青州兵,这些青州兵都是有家属的,这些人有一百多万人,全部投靠了曹操,而且只有曹操才能指挥得到他们,在曹操去世之后,这帮青州兵谁的话都不听,最终曹丕解散了他们,善终而归。
第三类人投靠曹操,无非就是想在乱世中求个自保,士族豪强想保着自己的家族和财富,平民百姓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庭,如此而已,毕竟乱世中活中就是最大的幸福。
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追随曹操?
第一点是惜才。曹操自己不看自己的地位,不看他的成就,甚至不看他的性格。只要你能给他带来好处,其余的都不在乎。当初的凤雏就是因为被东吴嫌弃而离去,可曹操不会这样,因此人才大多都愿意去曹操哪里。在动荡的年代,曹操的做法绝对是正确的,毕竟那时的人口不像现在这么多,人才的聚集十分不易。
第二点是,尽管曹操很可疑,但他仍然敢于利用他怀疑的人。司马懿因为他的老虎和狼的外表而一直被曹操怀疑,可曹操仍然敢用他,这就说明曹操对用人有着独特的理解。并且对于叛变的人曹操的重用程度并不比本家嫡系低,他手下的人才,郭嘉张郃是袁绍那里的,张辽是吕布帐下的,乃至于曹操对于关羽也是求贤若渴,反观刘备对于叛变而来的黄忠、魏延等人,孙权对甘宁等,数量不如曹操麾下的多,重用程度也么办法与他相比。
三是曹操对士兵的态度。曹操打仗赢了会奖赏士兵,但当他失败的时候,他会反省自己。例如,红墙之战之后,曹操当着战败将士的面检讨自己,认为是自己用人不当中了孙刘的计谋,这样就使得手下的人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献计献策也没有顾虑。反观袁绍,打胜了仗夸自己领导有方,打败了怪谋士,这也使得后期许攸的叛变。
最后也是最神秘的因素,运气。虽然运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它就在那里。曹操一生中有无数的危险。早年刺杀董卓却被识破;在夺下宛城之后张绣反击,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侄子还有大将典韦,更有甚者在关中时被马超杀了个割袍弃须,反观袁绍袁术,这运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所以说运气这东西看着比较玄,但是在许多时候真的很重要。
为什么跟曹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为什么跟曹操那么像、为什么跟曹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