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华全国多少人 王德华百科
王德华的个人经历
王德华,笔名墨乐,男,汉族,1958年4月出生,陕西省三原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国家级一级书法师。中国艺联副主席 、北京清大华文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香港国际画院书法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三秦书画院副院长、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三原于右任书法学会副会长 。
王先生自幼研习书法,由颜起步,继学柳、欧、二王、舒同体、于体,广涉前贤妙墨,博采众家之长,形成清秀、雅致、俊逸、潇洒而又苍劲挺拔的独特风格。擅长行书、隶书、草书、魏书。多年来他潜心书艺、讴歌时代,荣誉颇丰,先后荣获全国性金、银、铜大奖三十余次 入编大型精品画册典藏三十余部 作品被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书协、黄帝陵、国内各地书画院、馆所以及香港、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台湾等海内外文化友人收藏 。
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的历届获奖者名单(部分)
第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将者名单
博士生 壹等奖(空缺)
贰等奖 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叁等奖 乔治忠(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 壹等奖 (空缺)
贰等奖 王承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李德山(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卢新宁(北京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顾宏义(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孙智昌(北京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七一(陕西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本科生 壹等奖 刘宁(北京大学)
贰等奖 张爽(杭州大学) 顾永新(北京大学)庞剑峰
(南京师范大学)
叁等奖;徐进(北京大学) 徐萍(南京师范大学)
丁斌(南京师范大学)柳明晔(杭州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59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三等奖 乔治忠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49年生,现南开大学博导 第二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 王云路(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等奖 廖名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三等奖 邵毅平(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胡长青(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晓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三等奖 杨海峥(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张小乐(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 晓(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本科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伍皓(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胡必强(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许铭(上海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三等奖 徐昕(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戴萤(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戴海峰(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李海燕(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竺嘉政(上海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博士生
一等奖 王云路 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59年生,现浙江大学博导
二等奖 廖名春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56年生,现清华大学博导
三等奖 邵毅平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57年生,现复旦大学博导 第五届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审会及获奖情况
第五届中国古文献学奖金学评审会于1998年5月14至16日在北京举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小组成员黄天骥(召集人)、孙钦善、严佐之、李修生、赵伯雄、费振刚、袁世硕、黄永年、龚延明出席会议,裘锡圭(召集人)、范能船、葛兆光、曾枣庄因事请假。会议经过严格评议,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获奖学生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宫云维杭州大学
李无未 吉林大学
李敏辞北京大学
三等奖 白于蓝 吉林大学
徐光星 杭州大学
张玉春北京大学
硕士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祝建平 上海师范大学
杨新勋 北京师范大学
沈林 西南师范大学
三等奖 李成甲 陕西师范大学
王鸿雁 南开大学
黄安靖 华东师范大学
魏鸿 北京师范大学
王小红 四川联合大学
本科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李二民 北京大学
乐怡 上海师范大学
金素芳 杭州大学
黎广基 南京师范大学
三等奖 薄 茹 北京大学
刘 汾 上海师范大学
孟滢滢 上海师范大学
马月华 北京大学
黄 芳 杭州大学
杨 波 南京师范大学
叶纪勇 杭州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宫云维 杭州大学,1964年生,现浙江工业大学博导
李无未吉林大学,1960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李敏辞北京大学,1957年生,现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三等奖 白于蓝 吉林大学,1970年生,现华东师范大学博导
徐光星 杭州大学,1967年生,现浙江中医学院博导
张玉春 北京大学,1952年生,现暨南大学博导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奖会议举行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奖会议于2000年5月24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经与会专家组成员公正、认真的评审,共评选出博士生6名,硕士生9名,本科生13名,共28名获奖同学。具体名单如下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 陈剑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 王承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润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冯胜君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王德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业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谷 建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 甘 露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李二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胡新华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李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美慧 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潘艺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杨 阳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罗 绛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本科生
一等奖 黎广基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二等奖 夏凌霞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刘 勇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王 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三等奖 笪珪如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吴冰妮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周美勤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杏林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孟滢滢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孙 励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丁晓珉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丁 元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薄 茹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博士生
一等奖 陈 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72年生,现复旦大学硕导
二等奖 王承略 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6年生,现山东大学博导
李润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69年生,现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三等奖 冯胜君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70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王德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65年生,现浙江大学教授
陈业新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1967年生,现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第七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选结果揭晓
“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1990年开始设立的全国性古文献学奖学金,奖励对象为古委会系统25家教学科研单位二年级以上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奖学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七届评选活动2002年4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评奖委员会议由裘锡圭、黄天骥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评奖委员有方一新、朱易安、黄永年、董洪利、裘锡圭教授,古委会主任安平秋教授、古委会秘书长杨忠教授、副秘书长曹亦冰研究员出席了会议。此届评选活动,共有十九家教学科研单位推荐了20名博士生,44名博士生,40名本科生。经过评奖委员会正认真的评议,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28名获奖同学,名单如下
博士生
一等奖 董珊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 (空缺)
三等奖 李畅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张治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何华珍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文晖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杜海军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张福海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峻岫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朱大星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周焕卿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勤合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王仕举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 燕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叶 菲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本科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汤鸣鸿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刘小琴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陈舟楫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杨英姿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孙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程大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辛晓娟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程佳羽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曾 波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赵 庸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冯凌蓉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陆醒薇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雅婷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笪珪如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博士生
一等奖 董珊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现北京大学副教授
二等奖 (空缺)
三等奖 李畅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74年生,现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
张治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何华珍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3年生,现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王文晖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9年生,现复旦大学硕导
杜海军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1957年生,现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浙江大学
2000级 李玲玲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2004年4月 2001级 刘旭锦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4年4月2001级 焦磊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博士生
二等奖 王华宝南京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凤凰出版社编审。
许全胜 华东师范大学,现上海图书馆工作。
三等奖 陈文源暨南大学,1964年生,现暨南大学硕导。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2006年,部分)
浙江大学
2003级 邱进春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二等奖
2002级 周玉瑶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6年4月2002级 盛林忠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2006年4月2003级 来敏毓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6年4月2003级 李月嬿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三等奖 史丽君
硕士生 二等奖 李吉光
博士生
二等奖 于淑健 南京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后。
三等奖 程水龙 华东师范大学,1968年生,现中国计量学院副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雪玲获得博士生三等奖,硕士研究生李志杰获得硕士生三等奖。 王雪玲陕西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陕西师范大学硕导
南京大学 丁延峰,1963年10月生,男,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二等奖 第十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南京师范大学 周录祥 博士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复旦大学 叶晔 博士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华中师范大学 肖海燕 博士三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 2005级硕士研究生樊波获硕士奖学金一等奖;
2006级博士研究生陈玺获博士生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 2006级硕士研究生刘炳瑞硕士组二等奖
上海师范大学 2004级方姗本科生中唯一的最高奖一等奖
虞俊洁、王燕红、季文婷、季怡菁获得本科生三等奖
刘丽获得硕士生三等奖 第十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北京大学 博士生陈文龙、硕士生聂溦萌获奖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三等奖 袁敏 硕士生 二等奖 王振华 三等奖 施贤明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古籍所刘万华(导师曹旭)获博士生三等奖,李丽静(导师徐时仪)获硕士生二等奖,朱韵洁、顾毓敏获本科生二等奖,骆芸婷、黄丹艺、赵珏、邵琪恩获本科生三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一项(苏芃),硕士生一项以及本科生五项。本科生获奖名单中,张沛林和张学谦同学获本科生二等奖,高中正、臧永杰、宋雨婷同学获三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生涂耀威二等奖、硕士生陈冬冬二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 硕士生杨清虎二等奖
山东大学 硕士生宁莉莉三等奖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生王燕飞三等奖 博士生
一等奖
张文 北京大学
二等奖
鄢国盛 南开大学
汤志波 复旦大学
王华权 上海师范大学
李春桃 吉林大学
秦桦林 浙江大学
三等奖
马昕 北京大学
仇利萍 四川大学
施贤明 北京师范大学
赵庶洋 南京大学
和继全 西南大学
陈锦春 山东大学
杨勇军 华东师范大学
陈冬冬 华中师范大学
郭万青 南京师范大学
王宣标 中山大学
硕士生
一等奖
潘牧天 上海师范大学
二等奖
潘妍艳 北京大学
于洪涛 吉林大学
罗志 陕西师范大学
赵永磊 南开大学
李振聚 山东大学
潘超 浙江大学
张崇依 南京师范大学
三等奖
罗琴 北京师范大学
周敏 南京大学
赵成杰 东北师范大学
汪舒旋 四川大学
赵庆淼 南开大学
蔡燕梅 复旦大学
郭洪义 西南大学
瞿林江 南京师范大学
尉侯凯 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
郭桂坤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吴 柱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二等奖
都轶伦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王传龙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开升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白军鹏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孙晓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黄沚清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三等奖
杜春雷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李轶伦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何 灿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贾灿灿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张 卉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广宽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燕飞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克冬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赵铁锌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侯印国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虞思徵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等奖
韦胤宗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关鹏飞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林振岳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晓娟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马 琛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沈 畅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张 婷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赵 凯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杨大卫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刘 洋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郭超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张晓永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丁雅诵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谢 坤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周丹杰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本科生
一等奖
王诗雨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董方奇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二等奖
庞若愚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王 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侯 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向晓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胡晨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张峥毅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刘 佳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三等奖
高虹飞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凌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翟迈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张佳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王雨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王思桐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高 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石冰洁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任建行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胡晶晶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戚圆圆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林青荻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蜜蜂灭绝后人类只能活四年吗?
谣言
爱因斯坦称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4年。没有蜜蜂,没有授粉,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
辟谣
经常在网络上,在一些科普文章中,甚至在一些学术文章中,看到据说是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一句名言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4年。没有蜜蜂,没有授粉,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
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美国和欧洲发现了蜜蜂种群数量大范围急剧减少的现象,这句所谓的名言流传就越来越广泛。如果爱因斯坦的预言是真的话,这意味着人类的灾难就要到来了吗?
从科学上讲,这句话涉及的学科领域还真不少 生态学、昆虫学、进化生物学、环境科学,农业等多个领域。这也是人们难以判断这句话是否有根据的原因吧。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关于“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4年”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我们对蜜蜂很熟悉,蜜蜂除了能够给人类带来甜蜜,它还是一类重要的经济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功能作用是传粉,为农作物传粉,为野生植物传粉,为果树和一些蔬菜传粉。蜜蜂传粉是人工传粉不可替代的,蜜蜂传粉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产品的品质。蜜蜂授粉这种功能是其与植物之间在自然历史的长河中,通过共同进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几乎所有陆地动物(包括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能量最终都来自于植物,而植物的生长、开花和结果等90% 都依赖于蜜蜂的授粉。据统计,如果没有蜜蜂授粉,自然界中约4 万种植物的繁育会遇到困难,甚至会濒临灭绝。有数据显示,全世界115种主要农作物中有75%依赖于蜂类的授粉,蜂类授粉贡献了全球35%的农作物产值,所以蜜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态平衡生态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自2006年在美国和欧洲出现了大量蜜蜂群体消失的现象,这就是 “蜂群崩溃混乱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DD),其主要特征是蜂群的大部分在逆境条件下消失,即便是蜂群内还有幼虫存在,蜂箱内外及蜂场周围也没有发现死蜂。据报道,世界各地都发现了蜜蜂种群在急剧减少,全球已有近100 万群蜜蜂消失。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发现,由于授粉蜜蜂的减少,植物的繁殖能力明显降低。科学家们担忧的是,蜜蜂的大量失踪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可能是巨大的,农作物可能会大量减产,人类最终将面临大规模的食物短缺。曾有科学家们预言,按照目前蜜蜂消失的速度,蜜蜂消失带来的危害在短时间内要比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更严重。
关于“蜂群崩溃混乱症”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原因,目前主要的观点有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现代电子通讯(如手机)信号的干扰;3) 杀虫剂的影响;4)病毒的作用,美国学者于 2007年发现一种名为“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IAPV)”的昆虫病毒是导致蜜蜂种群消失的元凶。很显然,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模式,蜜蜂生存环境的改变是导致蜜蜂群体消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学者在2009年-2013年连续4年对我国西方蜜蜂种群的损失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我国的西方蜜蜂蜂群的损失率一直稳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没有出现“蜂群崩溃混乱症”。
一个物种(包括人类)的生存与消亡,取决于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即使蜜蜂消失,不会在4年内导致人类这个物种灭亡。但不可置疑、需要高度重视的是,蜜蜂的消失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农作物、蔬菜、果木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爱因斯坦到底说过这句话没有呢?曾有文章提到有人曾向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爱因斯坦资料馆的馆长咨询过此事,馆长表示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或写下过这样的言论。”
科学的结论是以证据(事实)为基础的。即使是名人或大科学家,一旦离开了自己的领域,说的就可能是外行话。进一步说,学者在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言论没有权威性,大众也没有必要迷信名人和权威而去进行一些错误传播。人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保护蜜蜂的栖息地,给它们更多地生存空间。
辟谣专家 王德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秘书长
复核专家 黄乘明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
出品人 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浙江大学共有多少教授?
截至2020年底,教职工9674人,具体教授人数官网没有公布。
截至2020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0739人、国际学生5596人、教职工9674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2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4人。
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学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居全国高校第三。
学科建设
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37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家直属附属医院。
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面积6223440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787万册。
以上内容来源 浙江大学-学校概况
王德华全国多少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王德华百科、王德华全国多少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