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辅为什么死了 吴良义是谁
顺治宠爱的太监吴良辅,为何在顺治死后被处死?
吴良辅,本是明未留在宫中的一个小太监,后来,靠着聪明和识字,深得痴迷汉文化的顺治帝的赏识。
顺治十年,这时早已亲政的顺治帝,在对八旗内部进行调整的同时,也准备着手对内宫制度进行改革。
所以,这时他就听信太监吴良辅的建议,下谕仿明制设立太监机构十三衙门,一改过去皇上及家眷衣食住行各种事务,皆由内务府承办,太监只听从差使的做法,并于顺治十一年,裁掉内务府,皇上诸事悉由十三衙门经管承办。
应该说,这种做法,已严重违背了满洲旧制,也从而招致了孝庄皇太后及满汉大臣的坚决反对,一致要求取消十三衙门。但顺治以“分设衙门,使各司其事,庶无专擅欺蒙之患”为由,拒绝撤销十三衙门。
不过,鉴于明朝宦官专权,祸国殃民的教训,顺治帝规定 “寺人(太监)不过四品,凡系内员,非逢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太监)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如有内外勾结”,“审实一并正法”。并在宫门立十三衙门铁牌,上刻敕谕严禁太监干预政事的条文,如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官员”等事,“即行凌迟处死”。
所以说,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可以完全保障皇权的行使。
但就是这样一项刻在铁牌的制度,由于监督和执行上的不利,尤其随着吴良辅深得顺治帝宠信,和他手中权力的不断增大,终于在顺治十五年三月,发生了外官陈之遴、吴惟华、陈维新、胡名远、王回子(大都也是明未官员)等人与太监吴良辅相勾结,进行行贿受贿的案件。
当顺治接到举报,虽是立即命内大臣严讯。待事实清楚,按规定“即行凌迟处死”时,结果却是行贿的陈之遴等人该罢官的罢官,该流放的流放,该抄家的抄家。唯独深受顺治帝宠爱的吴良辅却毫发未动,仍是留在顺治身边做事。
关于这一点,据史料记载,除了吴良辅聪明和识汉字,能够帮助痴迷汉文化的顺治帝的许多忙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吴良辅信佛(也许是因顺治信佛而投其所好),并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顺治帝再萌生出家念头后,吴良辅便主动提出,甘愿代他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内削发为僧。
不过,关于吴良辅是否真正出嫁,还是边出嫁边在宫中侍候顺治帝,关于这一点,并无确切记载,但有一点是有历史记载的,那就是在顺治帝逝世后,即于康熙元年,孝庄皇太后便下旨在撤消十三衙门的同时,也依“变易祖宗制度”之罪处死了吴良辅。
顺治宠爱的太监吴良辅为何在顺治死后被处死,和佟妃有关系吗?
清宫戏《少年天子》中有这样一幕场景 顺治宠信的太监头子吴良辅一直和失宠的康熙生母佟妃“对食”,他权势薰天,竟把顺治佟妃揽入怀中极尽猥琐,被装睡的三阿哥玄烨瞧见,成为宫闱丑闻。康熙登基,立马处死吴良辅。历史真像电视剧说的那样吗?
清宫戏《少年天子》吴良辅剧照
吴良辅为人精明,很有眼色,顺治皇帝一个眼神或细小动作,他就知道什么意思,加上他对顺治忠心耿耿,因此深得皇帝宠信。顺治亲政后逐步从辅政大臣手中收回权力,仿照明制设立十三衙门,他虽然承诺 “衙门虽设,悉属满洲近臣掌管,事权不在寺人。”(见《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七)但实际执行时,他却用吴良辅等太监控制内务府,剥夺了一直由两黄旗大臣兼管内廷、后宫事务大权。顺治帝这么做,就是因为索尼、鳌拜、遏必隆等辅政大臣唯孝庄太后马首是瞻,并不完全听命于皇帝,对他自由、独立行使皇权是一种阻碍。
孝庄太后和顺治帝母子之间的权力斗争随处可见,连后妃都牵扯其中 孝庄坚持满蒙联姻,既使蒙古族的博尔济吉特皇后不生育,她也不允许顺治废后。顺治帝则对着干,先宠爱镶黄旗佟妃,后专宠正白旗董鄂妃一人,对皇后则干脆无视。董鄂妃生下四阿哥后,顺治帝立即宣称 “朕第一子生”,派重臣告祭天坛、地坛、太庙、社稷,摆明了要立四阿哥为太子的立场。(见《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下册)
蒙古族皇后不生育,孝庄太后急也没用。为了对抗宠冠后宫的董鄂妃,孝庄太后采取“曲线救国”策略,扶持佟妃母子,顺治帝因此越来越讨厌佟妃母子。但是佟妃有孝庄太后撑腰,顺治对皇后和佟妃也是无可奈何。由此可见,所谓吴良辅与佟妃“对食”、猥琐佟妃、终因此事被杀,不过是虚构的故事。在孝庄太后眼皮底下,吴良辅和佟妃怎敢秽乱宫禁?退一万步讲,既使孝庄太后不理,顺治帝再怎么宠信吴良辅,又岂能接受太监给他戴的绿帽?
1655年顺治帝下旨 太监不得擅自出宫,不得干政,不得结交外官,并制成铁牌立于后宫,成为不可违背的祖训。但吴良辅却能代替索尼掌管内务府干预朝政,1658年他与大学士陈之璘等大臣结交之事曝光,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死罪。既使吴良辅因顺治包庇免受惩罚,难道他就不担心万一哪天皇帝变卦或者孝庄太后治他死罪?由此可见,一贯精明的吴良辅敢于屡犯祖制,离不开皇帝的支持,有皇帝撑腰,他当然是有恃无恐了。顺治帝一死吴良辅即被处决,可见他是太后与皇帝争权的牺牲品,孝庄的棋子是以辅政大臣为核心的文武百官,顺治的棋子则是以吴良辅为首的太监团伙!
吴良辅的一生经历了什么,吴良辅最终是怎么死的?
吴良辅( —1661)清初内监。顺治年间,曾提倡将在关外管理皇室事务的内务府改为仿效明朝的内府二十四衙门的十三衙门,被朝廷所采纳。顺治十年(1653)六月,即有设置乾清宫执事、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司设监、尚膳监、尚衣监、尚宝监、御马监、惜薪司、钟鼓司、直殿局、兵仗局的谕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次年上谕礼部,指出“内务府事务殷繁,须各司分理,乃只设十三衙门,其原设之尚方司,未曾议及,著仍旧设立,共为十四衙门,尔部即行通知。”
十五年(1658),发生内官吴良辅以权谋私,交结外官,纳贿作弊等事件,并牵连大学士陈之遴、都督同知王之纲、巡视中城御史王秉乾等,均拟处死。但顺治帝“恐株连甚多,姑从宽,一概免究”。只将陈之遴革职流徙,家户籍没,王之纲亦流尚阳堡。吴良辅可能受顺治帝庇护。
至帝死前5天,即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日尚亲自到宣外“悯忠寺观内珰(即宦官)吴良辅祝发”(即剃发为僧)。顺治帝死后,才将吴良辅处斩,十三衙门亦尽行革除,恢复内务府建制。
人物生平
吴良辅,受到顺治帝的宠幸,因而专权把持朝政,顺治15年时,发生宦官与官员贿赂勾结的案件,吴良辅牵涉其中,但顺治帝袒护他而未依照他自己所订禁宦官干政的谕令处罚,但顺治帝逝世后,即于康熙元年由孝庄皇太后下旨依“变易祖宗制度”之罪被处死刑。
有说在董鄂妃死后顺治帝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即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
康熙元年二月,朝廷发布吴良辅罪行 谕吏部、刑部等大小各衙门、朕惟历代理乱不同、皆系用人之得失。大抵委任宦寺、未有不召乱者。加以佥邪附。和其间。则为害尤甚。我太祖太宗、痛鉴往辙、不设宦官。先帝以宫闱使令之役、偶用斯辈。继而深悉其奸。
是以遗诏有云、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凛承先志。厘剔弊端。因而详加体察。乃知满洲佟义、内官吴良辅、阴险狡诈。巧售其奸。荧惑欺蒙。变易祖宗旧制。倡立十三衙门名色。广招党类。恣意妄行。钱粮借端滥费、以遂侵牟。权势震于中外、以窃威福。恣肆贪婪。相济为恶。假窃威权。要挟专擅。
内外各衙门事务、任意把持。广兴营造、糜冒钱粮、以致民力告匮、兵饷不敷。此二人者、朋比作奸。挠乱法纪。坏本朝淳朴之风俗。变祖宗久定之典章。其情罪重大。稔恶已极。通国莫不知之。虽置于法、未足蔽辜。吴良辅已经处斩。佟义若存、法亦难贷。
已服冥诛。著削其世职。十三衙门、尽行革去。凡事皆遵太祖太宗时定制行。内官俱永不用。又刘正宗、亦当仰遵遗诏、置之重典。但念其年老。姑从宽免。其党类亦皆赦宥。尔等即传布中外。刊示晓谕。咸使知悉。
关于吴良辅为什么死了和吴良义是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