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影影评 > 正文

电影影评

王耀南为什么授予免死 王耀武死后

影评小编2023-02-10电影影评74

哪位开国将军获终身免死刑特权

1955年授衔被评为少将的王耀南。

王耀南,1911年生于江西萍乡。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建工兵营任营长。 1934年,王耀南率工兵营奉命从石城前线经三角地急行军,于12日按时赶到了于都河边。周恩来亲任总指挥,征集杉杆、门板和船只等驾桥材料。 王耀南对架桥点、河川情况进行实地勘察,挑选了10个架桥点,决定在花桥、潭头圩、赖宫庙、大坪心、峡山圩架5座桥。在深水区的王耀南指挥战士用民船做桥 脚,杉杆当桥桁,铺上门板结构呈浮桥。

10月18日,毛泽东从王耀南所带领的工兵营建设的桥上过河,中央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也有着王耀南的功劳。王耀南带领全连在雪山上修桥铺路,为全军开道,700里的雪山路途中留下了许多工兵指战员的遗体。王耀南曾为了缅怀长征中的工兵士兵们写下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挽联。长征结束时,只剩一个工兵连了。红军工兵在长征中的伤亡和贡献可想而知。

王耀南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工兵史,因此同志们称他为工兵王。他精通爆破、架桥,曾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红军架桥王、坑道爆破王、工程构筑王、地雷战王。纵观王耀南的成长和战争史,这些称号的确名副其实。王耀南在长征中的重大贡献不言而喻,无愧于同志们送给他的“五个王”的称号。

从井冈山到抗美援朝 王耀南参加战斗达300余次,5次负重伤,却从不退却;1939年6月与日军川口遭遇战,他3次9处负伤,曾连续8次获得全军通令嘉奖,毛主席派江青持亲笔信前往慰问,信中称王耀南是“民族英雄”。江青代表毛主席把正面铸有“民族英雄”四个字的八路军战伤证章授予王耀南。

他资格老,战功卓著,伤痕累累,可能因工兵是个辅助兵种,也可能因他文化较低,刚直暴烈,8次降职。1955年9月,授衔时他只是一名少将,但他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特别是他在红军时期获得可终身免除死刑的二等红星奖章,“红星奖章”十分珍贵,但与封建社会的“免死牌”性质完全不同,它只能免死一次,不能免罪。(现存军事博物馆),这是他人难以相比的,是对他的最高奖赏和最高评价,也是对工兵(现工程兵)的最高肯定。

现代工兵的创始人是谁

王耀南 我军工兵部队创始人之一王耀南将军。工兵老祖-工兵王、红军架桥王、坑道爆破王、工程构筑王、地雷战王。

传奇英雄

【1911—1984。11。3】王耀南(1911—1984),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上栗镇胜利村人。1911年冬,辛亥革命爆发后,王耀南出生在江西萍乡一个手工业鞭炮世家,少时家贫,随父到安源煤矿做童工,12岁参加安源第一个儿童团,16岁加入中国**青年团。1921年共产党成立,他1922年4月就在安源煤矿参加了中国第一个儿童团 安源儿童团;1922年9月参加了安源大罢工,在斗争中结识了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蒋先云,陈潭秋、蔡和森、高君宇等共产党员,他是安源矿工领袖黄静源的亲密战友; 1927年9月,他随安源矿工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及随后的三湾改编,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从井冈山到到抗美援朝他参加战斗达300余次,5次负重伤,却从不退却;从1927年到1955年,他在军中8次被降撤职,但毫无怨言,忠心耿耿;

1927年9月9日,他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爆破队副队长;

1939年6月 与日军川口遭遇战,他三次九处负伤,毛主席派夫人江青持亲笔信前往慰问,毛主席信中称王耀南是“民族英雄”。江青代表毛主席把正面铸有民族英雄四个字的八路军战伤证章授于王耀南。

王耀南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工兵史,因此同志们称他为工兵王。红军时期直接指挥过他的领导有 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木马病毒屏蔽****,罗荣桓,陈毅,董必武,黄克诚,滕代远,黄公略,左权,何长工,杨尚昆,朱良才,李德,博古等等。

虽然他资格老,战功卓著,伤痕累累,可能因工兵是个辅助兵种,也可能因他文化较低,刚直暴烈,八次降职,1955年授衔时他只是一名少将,但他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特别是他在红军时期获得的二等红星奖章(现存军事博物馆)和红旗奖章,是其他人所难以相比的,是对他的最高奖赏,最高评价,也是对工兵(现工程兵)的最高肯定。

工兵老祖-工兵王

王耀南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工兵史,因此同志们称他为工兵王。从小他家是做鞭炮的,会制作火药,炸药,后来他在安源煤矿挖煤、拖煤,掘进坑道,爆破煤层;

1927年9月,秋收起义他

担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爆破队副队长;

1930年6月,朱德命令他组建红一军团工兵连并

担任连长,此连为红军第一个工兵连;

1934年5月, 红军任命王耀南为军委工兵营营长;

红军四渡赤水前后,王耀南指挥工兵连先后架起十余座桥,获全军通令嘉奖,被毛泽东誉为“工兵专家”; 红一方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时,有6个工兵营又二十余个连队,长征结束后只剩一个工兵连,一直从事工兵事业并活到解放后的人非他莫属了;

抗日战争他创造、组织、指挥了地雷战,地道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他被老帅们争来调去,屡立奇功。

红军架桥王

从1929年2月会昌湘水架设红军第一桥到1934年10 月在于都架设长征路上第一桥,红一方面军长 征路上经过大河22条,均由王耀南担任渡河现场总指挥。在抢渡大渡河时,王耀南带领工兵连冒着敌人炮火在铁索桥上抢铺桥板,接连牺牲战士多名,为大部队铺平了道路。

1935年初,红军长征在四渡赤水战役时,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对毛主席说 只要王耀南有烟抽,红军没有过不去的坡,只要王耀南有酒喝,红军没有过不去的河。

坑道爆破王

从红军1931年10月会昌战役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王耀南在多个重要的战役中指挥坑道爆破,破城攻寨。 1932年2月,江西赣州战役 王耀南率工兵连参加赣州战役。王耀南负责指挥几个工兵连挖掘十余条坑道。敌主力一部利用坑道从赣州城里出击,袭击红一师。红一师腹背受敌,仓促撤出阵地,未及时通知在坑道中作业的工兵。王耀南等红军战士在坑道里死守,不当俘虏,直至红十五军组织反击,将敌驱进赣州城,政委左权救出坑道中负伤的王耀南等工兵指战员。

1933年11月,福建沙县战役 11月,红三军团入闽,将卢兴邦的骑兵旅包围在沙县城内。卢旅借沙县高、厚坚固的城墙固守待援。王耀南奉命率总部工兵连驰援。爆破按预定方案将墙砖抛向城里,飞石砸死砸伤卢旅大部分人马,攻城部队几乎没费枪弹,没有伤亡就取得胜利。王耀南荣获可终身免除死刑的二等红星奖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规定终身免除死刑);

1936年5月,陕北安边战役 在西征中,红二十八军于1936年夏天围困陕北安边之敌月余。王耀南接到彭德怀命令,率部从甘泉前线赶赴安边。当工兵把坑道挖到城墙脚下时,遇到大块城墙砖砌的基础,工兵挖不动墙砖,往下挖是地下水,只好找来石匠凿砖;凿砖声让敌人发现坑道位置,敌人用大铁饼将坑道砸塌,又把粪水灌进坑道。王耀南只好组织兵力重挖坑道。为了对付城砖,他通过当地政府请来贼骨(窃贼)。这些人用特制的工具挖穿了城墙砖并且掏好药室。此战他负了重伤。

1940年9月,山西榆社战斗 9月23日,在榆(社)辽(县)战役中,王耀南命韩满堂等入伍前参与过盗墓的战士,在榆社城下用挖盗洞的方法,挖地洞和药室,一天的时间炸开榆社城城墙,一二九师占领榆社县城。

1947年12 月,山西运城战役 王耀南提出派小部队潜入护城壕挖短坑道,炸开城墙的险招。27日爆破成功;28日运城解放。

1948年2月,山西临汾战役 临汾前线坑道掘进全面展开,仅城东就开挖15条作战坑道和60条掩护坑道。17日12时,装药完成。15时,我军开始炮火准备,17时总攻。18日凌晨,临汾解放。

此外1947年11月的河北石家庄战役,1948年10月的山西太原战役都采用了坑道爆破法。爆破这一战法推广到全军。

工程构筑王

从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王耀南在多个重要的战役中负责阵地工事的工程保障 。

在五次反围剿的高虎垴防御战中,他提出在山体上挖坑道,在坑道口附近修暗堡,取代原构筑大量碉堡的方案。他还建议用竹筒等就便器材制成大量土地雷敷设雷场 ,迟滞敌人的进攻,有效地杀伤敌人,使红军与敌军的伤亡人数比,由广昌战役的5 2变成1。3 3。

战后经彭德怀报请,3人团德国人李德亲自授予王耀南红旗奖章。

1941年,八路军特务团300余人利用王耀南组织指挥建造的黄崖洞兵工厂防御工事,抵抗了日军6000余人的攻击,造成抗日战争史上1 8(我军伤亡100人,敌军伤亡800人)的奇迹。构筑复杂工事的战法后推广到全军。

5次重伤8次被贬,22岁获免死金牌,王耀南是谁?

王耀南出生于1911年的江西省一个专门制造鞭炮的村子里,他从小就跟着家人接触火药的研发,学会了一系列的流程,为他后来投身革命事业造就了坚实的基础。这脾气也和火药越来越像,一点就着。1927年就参加了革命,成为爆破队的副队长,表现很出色。三年之后正式加入了共产党,成为党中的一份子,胆大有冲劲,在战场上完全就是不要命,队长是如此模样,手下队员也更是放开胆子往上冲,只有敌人怕他们的份,许多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出现,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只要祖国需要,他绝不退缩。小伤不断,还接连受过五次重伤,一次比一次凶险。但王耀南的脾气实在是太差,为人处世更是直来直往,不带一点回旋,无意之中就会得罪很多人,多次因为脾气被贬职,他仍是改不了自己的性格。有能力的人或许有让身边人隐忍的理由,但身为普通人的我们脾气太过暴躁,是会成为本就不顺利的人生路上更深的阻碍,旁人也没有义务忍受你不是吗。免死金牌其实是红军二等红星奖章,能获得红星奖章都是为革命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众多革命军中也只有几十人才能荣获,有付出当然有奖励,这红星奖章就和古时候的免死金牌一个作用。不过有奖章的人怎么会允许自己犯错,当年的英雄们一心全扑在国家建设上,王耀南去世之前还想着要为祖国做出最后的贡献,写下遗书,决定捐献遗体为医学研究。到底是时代造就人,还是人造就时代,现在的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可人却没有满足反而越来越浮躁,希望能一起吃苦的人,享福时也不要松手。

美军40发炮弹杀伤一名志愿军,毛主席调王耀南入朝,40发变660发

在美军异常强大的空地火力优势下,志愿军之所以能守住上甘岭,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坑道工事。可以说自从有了坑道工事,美军再也攻不下志愿军守卫的阵地。

有人说坑道工事不就是在地下挖个洞,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志愿军的坑道可不是挖个洞那么简单,按照现代的流行说法,坑道应该算是一个连通地下和表面阵地的综合性防御体系,不但可供藏兵、存放作战物资,还是步兵的战斗堡垒。

敌人的坑道真就是一个洞,而志愿军的坑道更像蚁穴,每个阵地至少有一条或数条主坑道,每条主坑道又有好几个出口,战士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阵地的各个位置。

万一敌人突然攻上来,我军不会全部被堵在坑道里。而且为了防止敌人破坏坑道,各个出口不仅挖成多道弯、设置机枪火力点,还可以相互用火力掩护,即使表面阵地失守,守军仍能利用坑道进行战斗。

其实,坑道并不是志愿军的独家专利,人民军、美军、南韩军都会挖,但能将坑道工事运用得出神入化的,当然还要数我们志愿军,因为我们有高人指点,这位高人就是工兵专家王耀南。

王耀南是人民军队的工兵第一人,革命资格非常老,是中共最早的儿童团员之一。王耀南1911年出生,江西萍乡人,5岁开始学习祖传的烟花制作技艺。

萍乡是中国传统烟花之乡,很多家庭世代传袭烟花鞭炮制作技艺,王耀南学得比其他孩子更用心,没几年便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同时也为他的辉煌一生打下坚实基础。

在万恶的旧 社会 ,手艺好却不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光靠制作烟花鞭炮,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于是在10岁那年,王耀南随父亲去一家煤矿当爆破工,小小年纪便不得不从事配药、点炮等危险工作。

在煤矿的这几年里,王耀南不但使爆破技艺得到磨炼,还接触到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1922年4月,王耀南成为首批儿童团员,并在9月份参加了安源大罢工。

作为最早起来斗争的无产阶级,王耀南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无法再忍受这种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毅然投身革命,加入秋收起义队伍,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草创期的工农红军什么都缺,尤其是像王耀南这样的专业人才,他被任命为特务营的排长,负责配制土炸药等工作。王耀南并不满足于此,一有空就钻研各种工兵技术,终于成为首屈一指的红军工兵专家。

1929年2月,王耀南与其他工兵一起搭建了红军第一座浮桥,使红军强渡湘水成功。1933年11月红军攻打沙县时,王耀南带领成立不久的工兵连,用坑道爆破方式炸开城墙,使红军全歼了守军一个旅,红军总部为此授予他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王耀南奉命率工兵营在苏区南端的于都搭建浮桥,他和工兵们跳入冰冷的河水里,确保每一块构件有效,让8万多中央红军安然过河,顺利踏上了长征之路。

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红军面临的最主要障碍便是大大小小的河流,湘江、乌江、大渡河、赤水、金沙江等等数不胜数。只要有条件,王耀南的工兵营都会尽快搭起浮桥,为红军争取宝贵的战机。

王耀南和他的工兵营可以说是长征的幕后英雄,帮助红军克服了数十道水障,纵横两万五千里。他们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却是取得胜利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工兵营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到达陕北时,他们只剩下一个连的兵力,大部分人都倒在了长征路上。

抗战前期,王耀南根据日军严重依赖铁路公路的弱点,建议通过破坏正太路等交通线,以达到打击、削弱日军的目标。八路军总部批准了他的建议,下令在华北地区发起破袭战。这场战斗越打越大,最后统计有105个团参战,史称“百团大战”。

抗战中后期,王耀南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地雷,因为地雷的制作工艺简单,材料来源广泛,普通战士和民兵稍加培训,即能掌握地雷使用技术,特别适合抗日根据地的防御战斗。

国民政府一开始发了一些地雷给八路军,但没多久便终止了供应,王耀南只好自力更生,用各种简易材料制造地雷,然后向各根据地推广技术,帮助各地方的八路军掌握生产和使用地雷。

地雷不光是要炸得响,安全性也同样重要,绝不能在不该炸的时候爆炸。王耀南在这方面没少下工夫,一边提高炸药、引信的安全性能,一边加强对干部战士的培训工作,避免误炸群众以及饲养的牲畜。

王耀南还经常带着战士演练地雷攻防战术,也就是设置诡雷,利用村落、房屋里各种意想不到的空间布雷。军教片《地雷战》里的不少诡雷,从根子上讲,就是王耀南等人琢磨出来的。

有了地雷战,地道战自然也少不了,王耀南提出过平原根据地挖地道的建议,并且综合各地的地道战经验,逐步形成了构筑地下防御体系的观念,后来在朝鲜战场派上了大用场。

全国刚解放时,王耀南积劳成疾,只能在医院休养,因而没有被派往朝鲜。运动战阶段对工事的要求相对较低,志愿军大多采用机动防御战术,很少死守一个地方。

即便如此,志愿军仍然领教了美国人超乎寻常的空地火力,守住阵地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据统计在第五次战役后期,美军每发射40发炮弹便能杀伤一名志愿军,导致第五次战役时志愿军伤亡暴增。

而美军一次连级规模的进攻,往往要发射一万多发炮弹,像983高地之战,美军9天打了36万发炮弹,把志愿军的阵地炸得比月球还要荒凉,这就是“范弗里特弹药量”。

进入阵地战阶段,正是美军发挥火力优势的好时机,如何以较小的代价守住阵地?已经成为志愿军不得不克服的难关。毛泽东再次想到了工兵专家王耀南。

1951年9月,心忧前线炸的毛主席与这位秋收起义时的老部下谈了好几个小时,王耀南随即前往朝鲜前线,考察各部队的防御工事及实际地形,终于对美军的强大火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当时有些志愿军部队已经在构筑坑道,但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仅能防炮防空袭,没有作战能力,容易被敌人破坏。这不能怪战士们偷懒,因为朝鲜的山很多是石头山,光靠人力很难挖深。

王耀南向上级提出申请,从苏联进口了数百台空气压缩机,给前线部队配备气镐,终于具备了大规模修筑坑道工事的条件,地下长城正式全面开挖。

战士们先用气镐在石头上打出炸药孔,然后装入炸药实施爆破,最后清理掉碎石即可。如果没有风镐和压缩空气机,战士们只能用钢钎一点一点抠出炸药孔,效率会变得非常低。

志愿军挖坑道是全军性的工作,没有步兵和工兵之分,坑道挖得越深越牢固,活下来守住阵地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战士们挖坑道的积极性很高,比打仗还要卖力气。

到战争结束,志愿军在对峙前线和纵深地带,还有朝鲜东西两岸,一共挖出上万条坑道,总长1250公里,各种堑壕、交通壕有6200多公里,堪比万里长城。有人说,整个三八线以北的山体都被挖空了,就算美国人扔原子弹都没用。

志愿军对坑道的要求有“七防”,防毒、防火、防寒、防潮、防空、防炮、防雨。还把抗战时期的地道战和坑道结合起来,能藏、能住、能打,变成战斗式坑道,真正做到了“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15军能守住上甘岭,与完善的坑道有极大关系。表面阵地暂时失守后,主坑道里聚集了多个连队的战士,来自先后投入反攻的各连队,由于上甘岭与后方的通道被敌人封锁,如果没有坑道,他们必定会牺牲。

坑道不仅能保命,更是战斗的堡垒,各坑道的党组织把战士们重新编组成新的战斗团体,在夜间依托坑道袭击敌人,使敌人始终无法巩固阵地,展开下一步攻势。

当敌人感受到坑道的威胁后,便想尽办法予以破坏,王耀南设计的战斗式坑道在这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洞口足够深,又有拐弯和火力点,机枪、手榴弹、火焰喷射器都破坏不了。

光挨打是不行的,志愿军战士既可以从其他洞口绕过来,打击敌人背后,也可以呼叫远程炮火支援,将敌人赶跑。即使偶尔有洞口被炸塌,由于洞口和通气孔都不止一个,里面的战士也不会感到窒息。

当志愿军反攻时,坑道部队熟悉地形和敌火力点分布,又埋伏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能很好地配合反攻部队,大大降低了收复阵地的难度和伤亡。

总之,在王耀南和广大志愿军战士的群策群力下,“范弗里特弹药量”彻底失去了作用,杀伤一名志愿军需要的炮弹数从40发上升到660发,这才有了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

有了完善的坑道防御体系后,志愿军阵地战期间歼敌53.3万,自身伤亡不足20万,敌我战损比远优于运动战期间,可以说只要我们愿意,没有守不住的阵地。

1955年,王耀南被授予少将军衔,退休前担任工程兵副司令员,为国防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1984年11月3日,王耀南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关于王耀南为什么授予免死和王耀武死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