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影影评 > 正文

电影影评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 屈原是投哪个江自尽的

影评小编2023-02-09电影影评45

屈原为何选择投江自杀

司马迁才在《史记·屈原列传》里,为这位大诗人画了很经典的肖像 “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对于屈原,你知道多少?以下是我整理的屈原选择投江自杀的原因,欢迎阅读。

屈原的生平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 文化 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投江的原因

屈原绝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才那么不合群,无法适应环境,听听他在《渔父》中怎么喃喃自语的吧。“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这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啊。也许所有的理想主义者,精神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洁癖。屈原是病得最重的。宁肯葬身鱼腹,也拒绝藏污纳垢。他果然说到做到了。那么多人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人都能做到眼不见为净,为什么屈原做不到 屈原,为什么和现实的关系搞得这么紧张 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

是的,屈原能躲得开楚怀王,躲得开楚顷襄王,躲得开嫉贤妒能的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及诸多小人,却绕不过心底铁尺般的原则。道德上的至高至洁,如同严酷律令,使他无法做到普通人轻易就能做到的事情,既然不愿加入庸俗的大合唱,只能让灵魂在荒郊野外独舞了。

“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连装醉都不会,连装糊涂都不会。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心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活得很累的。你也太爱干净了!瞧瞧这杂乱无章的世界,哪块地方不肮脏 你心里容不下世界,世界也就容不下你呀。三闾大夫,你能听听我的劝吗 虽然我知道自己的劝告,不见得比那位渔父高明到哪里。理想主义者是听不进劝的。如果他听见了现实的劝,就不再是理想主义者了。

我之所以认定屈原自始至终都是理想主义者,甚至作为理想主义者而死,就因为怎么劝都无法使他回头。回头就是岸啊,他偏偏要往水更深的地方走去。屈原为什么不愿放弃理想,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太爱干净,举世混浊,只有头脑里的理想国是干净的。他死也要做理想的臣民。如果失去了理想,他也就丢了魂,比亡国奴好不到哪里。

正是这种清洁的精神(一种褒义的“洁癖”),使屈原保持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与纯粹,也使屈原成为屈原,成为我们不得不仰望的对象。正是这种对理想的苦守,使屈原超越了现实。

关于屈原为什么投江,在谭家斌著《屈学问题论》里,概括了十种说法 愤世说,殉国说,洁身说,尸谏说,谋杀说,救主说,殉道说,政治悲剧说,殉楚文化说……

我觉得跟殉国同样悲怆的,是殉自己的理想。屈原也是在殉国,只不过殉的是自己的理想国啊。他理想中的楚国,跟现实中的楚国,肯定不一样。这也正是他伤心透顶的原因。他理想中的祖国,跟现实中的楚国甚至是两码事。只不过他自己意识不到罢了。他头脑里有一个乌托邦,这才是他真正的祖国!现在,乌托邦破碎了,梦破灭了,玉碎宫倾,他也不想保全自己了。他不想成为理想国的遗老遗少,不愿活在亡国奴般的耻辱里,更不愿向自己憎恶的现象妥协,也只能固执地给内心的原则打了一个死结。

理想都死了,心都死了,活着还有什么劲呢 屈原就这样向水更深的地方走去直至大水漫过头顶。大水淹没了这个想入非非的诗人,也淹没了他头脑中的理想国——直至无迹可循。

我们怎么也弄不清他有过哪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正是这些想法带给他敢死的力量。

国王让他伤心了。祖国让他伤心了。那是因为他对国王有太多的幻想,他对祖国有太高的愿望。甚至可以说,他心目中有另一个祖国,有另一个国王。与现实的不一致,造成他心理的落差。与其说现实让他失望了,莫如说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失望了。他把一切,把一切的一切(包括祖国与国王),想得太好了。

更悲哀的是,他太希望一切,一切的一切,跟自己想的一模一样。这怎么可能呢 屈原是为这种可能而活着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是其生命的动力。屈原,也正是因这种不可能而死去的。

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有时候更为残酷,让人更无法接受现实,融入现实。极端的理想主义者,都有一块心病,都是因为过于相信完美,过于追求完美,而在这根本不可能完美的世界面前,撞得头破血流。

与其说屈原是被淹死的,莫如说死于心病,死于心碎。如果说没那么多心事,他原本可以活得好好的。理想主义者注定是失败的,屈原开了这样的先例,他的诗篇是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磕磕碰碰留下的伤口。而且他是理想主义者中最不幸的一种 受了致命伤。纵然如此,理想主义者虽败犹荣,这同样也是由屈原最先证明的。他未能避免理想主义者宿命般的失败,却奇迹一样捍卫了失败者的尊严。不仅让悲剧变成一种美,还使失败也变成了一种力量。

与这种可以产生久远震撼的失败相比,世俗间林林总总的所谓胜利,反而可能显得疲软。茫茫人海,胜利者永远是有限的,失败者居多,人的一生中,不如意的时光也大于满意的时光,屈原的挫折,却不只是借助大众的共鸣或同情心而扭亏为赢,而是他赴死的果断,被证明为一种勇气,而不是懦弱。正如其绝命诗《怀沙》所述,他准备抱一块大石头自沉于汩罗江,紧紧地抱着,而不是撒手,这需要的不只是力气。怀沙,怀沙,石头是重的,身体是轻的。我觉得他抱着的不是石头,而是硕果仅存的理想。他要与不忍舍弃的破碎梦想同归于尽。怀沙,怀沙,理想是重的,现实是轻的。

屈原是残酷现实的牺牲品 我不同意这样的结论。但我尝试着换一种说法 屈原,自愿地成为完美理想的祭品,再没有别的礼物了,他只能用自身来献祭!他选择的祭坛在水上。他正在一步步地走上去……不,只要他能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就在瞬间改变了自己;普遍的人性变成了超脱的神性。屈原,就这样离人更远了,离人群更远了,却开始向神靠近。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也是在向神致敬。这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失败(是失败,而不是失利),必将给那勇于承担失败代价的人, 赢得同样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荣誉。

屈原的命运是一个样板,预告了极端的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必败,但虽败犹荣。因为如果没有对完美的憧憬,就根本不可能使不完美的世界产生丝毫改变。不,就根本无法打破世间的种种丑陋。

我们可以诚实地表示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但不能对有这种超常愿望的人失去敬意。否则,我们也将构成俗世中丑陋的一部分,构成屈原以死反抗的对象。

我们或许没有勇气成为理想主义者,但同样也不应成为理想主义的敌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站在岸上,遥望水深火热的屈原,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呼唤“魂兮归来” 那是因为人们尊重这样的灵魂,希望他永久存在,而不堪忍受其缺失。

是的,理想主义者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上众多看客的心灵,并通过自己感染过的更多的心灵,去合力使世界变得美好。

屈原并不热爱无限的自由,他热爱的是有限的自由。无限的自由反倒使他空虚,令他忧愁。

屈原被放逐,其实并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如果说确实失去了什么,失去的也只是回到首都的自由。楚王疏远了屈原,屈原却没意识到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我行我素的自由,自弹自唱的自由。他宁愿承受伴君如伴虎的风险,也不想要这天高皇帝远的自由。

屈原怀念郢都,就像一只鸟怀念着笼子。这只被赶出笼子的鸟,并不认识笼子外面的自由,还以为笼子里面才有幸福。这只鸟受到的最大伤害,是自己被笼子赶出来了。他的自尊心受伤了 离开了笼子,他反而觉得一无所有。他爱的是笼子里面那少得可怜的自由。他爱的并不是天空,他爱的是笼子。

这能怪他吗 只能说他太爱这只笼子,甚至忘掉了自己的翅膀是做什么用的。

他把笼子当成家,当成祖国,当成故乡来爱了。不仅能容忍笼子里面的不自由,还原谅了笼子的无情。离骚,离骚,咏叹着一只鸟离开笼子后的哀愁。屈原并不是圈养动物一样的宫廷诗人。他舍不得离开笼子,并不是为了奴颜婢膝地歌功颂德,换取几粒米、一杯水的奖赏。他舍不得离开笼子,还因为笼子里住着许多跟自己一样的鸟。他舍不得离开笼子里的那些亲人。他与笼子里的那些人血脉相连,也就与这只笼子荣辱与共了。笼子里面有他的根啊,他才觉得笼子外面空空荡荡。笼子里面才有他歌唱的对象,他生命的价值在笼子里面、在同伴面前才能实现。他之所以不稀罕笼子外面那几乎无限的自由,因为笼子外面没有他热爱的听众。

屈原是因为没有听众才感到寂寞的。屈原是因为寂寞才死的。他的歌唱失去了意义,他的生命就失去意义。他的歌唱结束了,他的生命也就结束。我们又怎能埋怨屈原离不开那只笼子 要知道,那只笼子是他的故乡、他的祖国啊。即使笼子无情,鸟还是有情的。诗人被笼子赶出来了,哪怕再伤心,也不会恨这只笼子。外面的天空再大,也不如家乡的屋顶。

诗人,就该是一只在祖国屋檐下啁啾的鸟啊。哪怕祖国不要他了,他也不会不要祖国的。秦将白起攻占楚国的郢都,屈原在远方写下《哀郢》。这只鸟被笼子拒之门外,可当笼子里失火的时候,他远远地看见了,还是会哭。

屈原以投水的方式殉国,殉那只玉碎宫倾的笼子。他这一辈子,心甘情愿成为笼子的牺牲品。他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离得再远,仍然是笼子的一部分,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都以为笼中鸟是悲伤的,不自由的,却不知道,失去了笼子的鸟更悲伤,更不自由。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

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为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扑,失去了楚王的信任,开始远离权力中枢。此后,屈原只能通过讲学的方式来宣扬变法的思想主张。

公元前304年,屈原被流放至汉北,在此地遥思故国作《离骚》。五年后,屈原回返国都参政,任三闾大夫,与昭雎等楚国贤臣主力抗秦,可惜未能如愿,楚怀王被秦国劫持囚禁。公元前296年,楚怀王亡于秦国,新王对秦国采取妥协政策,打压主张抗秦的大臣。屈原被新王罢免官位,流放到江南。

此后长期居于流放地。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被秦国攻占,屈原预见故国将灭,回天无力,郁郁难舒,遂投江以身殉国。屈原正色道 “我们都知道,刚清洗过头发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尘,刚刚沐浴的人要穿清洗过的衣裳。

谁会忍受自己的清白的身躯蒙受尘土的污染呢 对我来说,我宁可远离那混沌的庙堂也不能忍受与他们同流合污。哪怕要投入这汩罗江中葬身鱼腹,我也不愿让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洁的污垢。”于是屈原怀抱石头,以身投汨罗江。

扩展资料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且有楚国第一诗人的美称,任三闾大夫,常于楚怀王商议国事,主张楚国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多次反对楚怀王与秦国交好的举动。秦昭王在武关扣留楚怀王之后,继续辅佐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六年(前293年)楚顷襄王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斥责楚顷襄王和子兰,楚顷襄王大怒,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因此被驱除出郢都,被流放于更偏远的江南地区。历时十八年。

然而,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留下了千古绝唱《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屈原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屈原投江的三大原因

屈原见到楚国日渐衰落,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得不到施展,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情况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因此,屈原之所以投江自尽,无非几个原因

其一是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施展,朝中大臣对他各种排挤。

其二是因为楚王的昏庸,楚怀王是非不辨,好坏不分。

其三是郢都被攻破,楚国随时可能灭亡,他不愿意做亡国奴。

屈原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政治家,他很爱自己的故国,在他的改革期间,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惜,楚国连着几代君王皆是昏君,他的一腔热血,注定是要付诸东流了。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杀?

屈原跳河自杀是因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扩展资料

屈原的政治成就

第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征战是为了加强军事战略装备;商鞅和吴起的变法都是这一套路子,使百姓无论是务农还是出征,都有盼头、奔头和念头,只有建立奖罚制度,臣工和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为爵位的驱使去竭尽全力。

第二,举贤能。战国时代魏文侯首开礼贤下士之风,使魏国在战国初期首霸百余年;其次田齐的齐桓公辟稷下为学宫,招贤纳士,到了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依然是超越大梁稳坐天下风华,成为天下士子趋之若鹜之地。

屈原此时,这样的改革也算是正当其时。不过与当时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来年后,赵国强势的崛起为战国强国的时候,楚国以文弱之势却日渐消沉了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原因

历史 上 端午 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而关于屈原投江的 故事 一直流传至今,那屈原为什么要投江 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希望对你有帮助!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

关于屈原为什么选择投江这种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珍贵的生命,历来说法不一,人们猜测的他投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国而死。当时的秦国特别强大,楚国的都城被秦攻陷后。屈原感到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作为一个对楚国有着浓烈情感的人来说,屈原不愿亲眼看到这一幕的发生,因此投身汨罗江中。

2.为想要完美而死。屈原性格刚直,而 政治 是黑暗和残忍的。屈原发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楚怀王这样君王的带领和无能却攻于心计不为民政的同事们的配合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业。屈原想要的是“明君”和“哲王”,想要能真心为百姓做出业绩的同事,而赤裸的现实一次又一次的将他扇醒,终于投江。

3.为救顷襄王而死。这是一种较为新奇的说法。起源与一个民间 传说 怀王死后,楚国已经变的不能再承受任何的攻击,而那时候的秦国经常对楚国进行侵犯,终于攻占了郢都。倾襄王在被秦国追杀的过程中想到了流芳在汨罗江附近的屈原,想问问他有没有什么 办法 能够扳回一局,重振楚国。然而秦军得知倾襄王的想法后追随而来,屈原为力保倾襄王,便与他交换衣服当着秦军的面跳下汨罗江,襄王获救。

屈原投江的故事

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占领了郢都,本来屈原想重返郢都的,希望破灭了,亡国之恨溢于言表,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痛苦,写下了《怀沙》,再一次抒发忠贞的爱国怀和“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也倾诉了自己心底的苦闷。最终来到了汨罗江边,抱起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关于屈原投江的地点,汨罗江,现在在湖南省岳阳市,汨罗江为南洞庭湖滨湖区最大河流。

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传开后,有人为他建庙宇,长久敬仰怀念他。因为他死在农历五月初五,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叫作端午节,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每到端午节就要包粽子划龙舟,据说包粽子是因为当时汨罗江边的百姓为了祭祀屈原,把粽子投入江里去喂鱼,可以让鱼吃饱了就不再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个习俗就传遍了全国。

屈原简介

屈原是战国末期的楚国人,出生于丹阳贵族家庭,姓芈。这个姓氏相信大家都听过,大秦宣太后芈八子也是芈姓,其实宣太后本来也是楚国人,可见楚国芈姓人士不少。屈原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还是一位辞赋家同时也是政治家,起初他只是一名县官,后来才华显露被楚怀王重用,官拜左徒,楚怀王派他出使齐国,后来屈原便建议楚王进行变法,屈原就是变法方案的起草人。

屈原变法主张对内举贤能,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但是因为此变法影响到旧贵族的利益,所以变法遇到很多困难。而后来屈原自己也因为遭到贵族排挤陷害而被楚怀王见疏,之后还被楚王先后流放两次。被流放两次的屈原最后不堪屈辱投江自尽,一位伟人的性命就如此草率的结束了。

屈原出生于贵族家庭但是从小喜欢读书,常常手不释卷的徜徉于书海之中,而且他家族人员都非常贤德,因此家教风气比较淳朴没有贵族的奢靡。屈原从小就在普通百姓中间长大,非常体恤百姓疾苦,所以养成了他对百姓仁爱的高尚品德。

后来在朝为官,屈原也是一心为百姓着想,为减少贵族对百姓的压迫,并为朝廷举荐贤能之人,屈原主张变法。而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旧贵族势力,削弱贵族势力以减缓百姓的压力和疾苦。可是旧贵族势力不是那么容易动摇的,最终屈原一人之力以卵击石只能惨败而被楚怀王流放。

屈原两次被楚怀王流放,最终不堪屈辱,因无力报国而投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将他投江的那天定为端午节,每年这天人们都会到江边祭典,后来经过 文化 的流传和衍变,端午节就慢慢形成了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

这就是大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他一生的著作《离骚》为后人传承,而离骚也是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的标志。另外,在他自尽之前所著的《怀沙》也成为人尽皆知的著名篇章。

猜你喜欢

1. 为什么纪念屈原

2. 屈原为何选择投江自杀

3. 屈原投进汨罗江的传说

4. 为什么要在端午节纪念屈原

5. 屈原投江是怎么回事

6. 战国诗人屈原为什么投江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屈原是投哪个江自尽的、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