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卢绾为什么关系那么好 刘邦为什么会遭到发小卢绾的背叛
刘邦为什么偏爱卢绾,刘邦平时对卢绾怎么样呢?
跟刘邦一起打江山的人,文有张良、陈平和萧何,武有韩信、彭越和周勃,这些人风里来雨里去的出谋出力,刘邦在当了皇帝以后,也没有在封赏方面亏待他们。可要说刘邦发自内心想对他好的人,那还要说是卢绾。
卢绾生的好,跟刘邦是邻居,卢绾的父亲和刘邦的父亲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刘邦出生的那天,卢绾也呱呱落地了,乡亲们牵着羊抬着酒来向两家祝贺。二人长大以后,一起读书,又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乡亲们都称赞,这父一辈子一辈的都是好朋友,太难得了,又带着羊和酒前来庆祝。
刘邦很早就显露出了领导的气质,卢绾则成为他最忠实的跟班。刘老大犯了事到外地避祸,卢绾就跟着他一起吃苦,刘老大拉起大旗造反,卢绾义不容辞以宾客的身份跟着他一起干。
在刘邦的早年征战生涯中,卢绾的战绩没怎么见于史书记载,很明显不像曹参、周勃那样刀头舔血的率先攻入城头,可在刘邦当上汉王以后,还是很大方的把卢绾封为将军,让他跟随在自己的左右。
等刘邦出关跟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又把卢绾封为太尉,其实也不会让他带兵去冲锋陷阵,还是在身边陪着自己。卢绾的这个陪,可是货真价实的陪,他可以出入刘邦的卧室,平时得到的赏赐,那也是其他将军不可想象的。
刘邦对萧何、曹参他们也不错,可那是因为他们功劳太大,出于礼貌,对卢绾,那就像对自己好一样的对他好。甚至啊,在卢绾同大家一道被封侯的时候,他的封号居然是长安侯。
消灭了项羽以后,天下星星点点的还有几个不服气的倔种,刘邦这才给了卢绾一支军队,让他同刘贾一起攻打不服气的临江王共尉,这也是史书中第一次记载卢绾的军功。
有了第一次,第二次也不会太远了,很快燕王臧荼也公开反对刘邦,刘邦亲征燕国,带上了卢绾,这次刘邦大获全胜,臧荼成为阶下囚,燕国也暂时没有了主人。
其实啊,刘邦早就有心给卢绾封王,可那些诸侯王有一个算一个,要么是立下赫赫战功的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要么是早年就跟刘邦一样打天下,很早以前就有地盘的,比如臧荼和吴芮等人,卢绾确实上不了台面。
这次臧荼先跳出来被灭了,刘邦就假模假式的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个,臧荼下来了,燕国还是缺一个王的,你们大家商量一下,选一个功劳最大的出来,让他来做这个燕王。
平时刘邦对卢绾怎么样,大家这心里都明镜似的,反正怎么着也轮不到自己,大家就顺水推舟的讲,太尉长安侯卢绾,一直追随陛下,鞍前马后的劳苦功高,这次打燕国,又是出了大力,应该封他为燕王。
刘邦看大家都这么说,心里十分满意,就正式下诏,封卢绾为燕王,这也是他能给这位发小最高的赏赐了。
卢绾和刘邦感情如此深厚,卢绾最后为什么会背叛刘邦?
卢绾怕自己步了韩信彭越等人的后尘。任何人的一生当中都要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有很多时候做出决定的话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有的正确的选择,会让自己平步青云,一时无两。而有时候一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便会万劫不复。卢绾和刘邦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卢绾和刘邦的关系
卢绾和刘邦两家向来关系密切,所以两人从小到大都是在一起的好朋友。而每当刘邦惹事生非之后便会投奔鲁卢绾,卢绾也会竭尽所能的帮助刘邦解决问题。让二人的友谊日渐稳固。后来刘邦便掀起了反秦斗争,天下大乱之时卢绾同样誓死追随。将所有的家产变卖把宝全部押在刘邦身上,而刘邦也讲义气得天下之后,封卢绾为一品太尉,可以自由出入刘邦寝宫。此份殊荣不可谓不小,卢绾得到了巨大的回报。
二、二人的决裂
在楚汉争霸之后,高祖过了一段时间品尝权谋的日子。而之后他又意识到天下还有包括韩信等在内的七个封王不是自己人,而这时天下也已被他们瓜分的差不多从而逐渐强大起来。此时燕王臧荼的谋反让刘邦不得不再次御驾亲征。而此事也让他意识到了危机。叛乱被平定之后刘邦认为燕地需要一个新的王,而这个王不需要有多么大的才干,只需要忠诚于我即可。于是他选定了自己的发小卢绾。卢绾突然间从首都被调到了极北苦寒之地,自然心存怨言。而此时部下张胜又担心卢绾的强大,会让汉武帝产生消灭他的想法。而卢绾又听从了部下的建议,逐渐的向匈奴靠拢。一步步断绝了自己与刘邦的关系。
自从卢绾与匈奴接触开始,他便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一步一步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也为之后的叛变埋下了伏笔。对事件发展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使其不得不丢掉了在汉朝所积累的一切被迫投降匈奴,自食恶果。
刘邦和卢绾 60年兄弟情义,敌不过相互猜忌
秦朝灭,汉朝立,刘邦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他的众多沛县老乡出力甚多。刘邦称帝后,也没亏待众人, 萧何、曹参、王陵、周勃、樊哙、夏侯婴 等都皆得到了重用。在众多沛县老乡中,有两个人拥有“特殊待遇”,他们分别是 周昌 和 卢绾 。
对于 周昌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称帝后,对所有大臣呼来喝去,对周昌却非常忌惮(“然尤惮周昌”)。原因是周昌跟随刘邦的时间很久(刘邦为亭长时,周昌就是刘邦麾下的小吏),且性格耿直,刘邦犯什么错误,周昌都直言不讳地骂出来,因此刘邦打心里敬畏周昌。
对于 卢绾 ,《史记》云 “ 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 ”意思是说,刘邦称帝后,卢绾可以随时进入刘邦的寝宫,刘邦给卢绾的赏赐,远超其他人。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的沛县老乡虽多,但他最怕的是周昌,而最爱的是卢绾。卢绾和刘邦有60年的情谊,但最终敌不过相互猜忌,以悲剧收场。
卢绾和刘邦同乡、同村、同一个巷子。两家的父母关系极好,最为巧合的是,他们俩同年同月同日生。二人出生的时候,乡亲们到同一条巷子里祝贺两家父母,因为佳话。
小时候,卢绾和刘邦是彼此的玩伴。长大后,刘邦和卢绾一起进入马维先生创办的“马公书院”读书,二人同吃同住关系极好,可以说“同穿一套裤子”。《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即,刘邦在担任泗水亭长之前,好吃懒做,混迹于市井,经常因躲避官府捉拿而东躲西藏,这时候,卢绾经常陪伴刘邦左右,可谓“有难同当”。
秦朝末年,刘邦起义,卢绾贴身相随,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卢绾担任侍中,成为刘邦的贴身大秘书。在楚汉战争时期,卢绾官至太尉,是汉军阵营中除刘邦外的最高军事主官。在史书记载中,卢绾并没有立下太多功劳,但仅凭他和刘邦的特殊关系,刘邦称帝后,卢绾被封为长安侯。汉高祖五年,燕王臧荼因谋反被诛,刘邦重新封卢绾为燕王,至此,卢绾成了汉初八大异姓王之一。
《史记》云
刘邦待卢绾之好,已经超过了君臣之限。卢绾入宫,可以不用通报,卢绾若要进入刘邦卧室,也无人敢阻拦。就连萧何、曹参等人见到卢绾,也要以礼相待。若论和刘邦关系之亲密,无人超出卢绾之右。
卢绾作为刘邦的发小,他忠心待刘邦,刘邦也没有亏待卢绾。不仅封卢绾为异姓王,还在皇宫中给了卢绾莫大的权限。若刘邦不疑卢绾,卢绾也不惧刘邦,这对君臣或许能成为千古佳话。但是,这种佳话在 历史 上很难存在。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和卢绾都已经60岁,当年,韩信的旧部 陈豨 谋反,刘邦亲率大军来到邯郸,从南面征讨陈豨。陈豨毕竟是韩信的属下,打仗有几把刷子,刘邦也不敢小觑。刘邦一方面下令让周勃从北面攻打陈豨,另一方面命自己的发小、燕王卢绾带兵从东边围攻陈豨。卢绾得到命令后,立即执行,带兵和陈豨作战。陈豨势单力薄,派使者向匈奴求救,卢绾为了避免匈奴出兵,派心腹将领张胜出使匈奴,劝匈奴不要掺和此事。
过了约一个月,张胜仍没有从匈奴归来,卢绾怀疑张胜勾结匈奴,一去不回。张胜毕竟是卢绾的部将,卢绾为避免刘邦怪罪,立即向刘邦报告 张胜谋反,请求灭掉张胜。
可卢绾把“张胜谋反”的消息送给刘邦后,张胜突然回来了。张胜在匈奴待了一个月,被匈奴人的“洗脑”,回来对卢绾说 “燕王(卢绾)之所以能得到刘邦的重用,是因为刘邦需要燕王制衡陈豨。若陈豨被灭,燕国失去了用武之地,立即就会成为俎上鱼肉。” 卢绾觉得张胜之言有理,他马上停止进攻陈豨。并且,卢绾派人联系陈豨,大概意思是说 “唇亡齿寒,只要我们联兵不决,刘邦就奈何不了我们。”
后来,陈豨兵败,刘邦捉住了陈豨的一个部将,此人将卢绾曾经和陈豨私下的通信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他不相信和自己拥有60年情谊的卢绾会不忠于自己。于是,刘邦派使者召卢绾前来问个清楚。卢绾心虚,称病不敢来。刘邦又派他俩的沛县老乡、辟阳侯 审食其 前来召卢绾,卢绾更加恐惧,闭门不见。至此,刘邦和卢绾二人的关系将至冰点。
其实,纵观整个过程,卢绾并没有反叛之心,他想要的,不过是避免“兔死狗烹”的结局。 卢绾想要自保,而刘邦想要卢绾绝对忠诚,这就是二人价值观的不同。
平心而论,以卢绾和刘邦的关系,倘若他去见刘邦,和刘邦解释一番,也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卢绾为何不敢去长安和刘邦解释清楚呢?用卢绾的话说
“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卢绾的意思是说 自从韩信、彭越被杀后,刘邦所封的8个异姓王,现在仅剩我和长沙王吴芮,这都是吕雉的“杰作”。如今刘邦病重,吕后专权,我若进长安,见到刘邦还好,若见不到刘邦,必然会遭到吕雉的毒手。
原来,卢绾不去长安,不是不敢见刘邦,而是怕见不到刘邦,反而被吕雉所杀。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刘邦从匈奴降将那里得到消息,说卢绾的心腹张胜多次前往匈奴传信。刘邦的心彻底凉了,他断定卢绾果然造反了,于是,派樊哙为将军,攻打卢绾。后来刘邦病重,命令周勃杀樊哙,代替他继续攻打卢绾。
卢绾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得带着家属和部将约一千余人投奔匈奴。走到长城脚下时,卢绾驻足数日,得到刘邦病逝的消息后,卢绾只得北行。在匈奴,卢绾郁郁寡欢,次年去世。
卢绾既然打算投奔匈奴,他为何要在长城脚下驻足数日呢?
笔者认为 卢绾此时在犹豫,他本不想逃亡匈奴,但为了保命,又不得不逃。他之所以会在长城脚下停住脚步,是希望刘邦能够派人来叫他入宫请罪。遗憾的是,刘邦当时已经病入膏肓,不久后刘邦驾崩,卢绾知道汉朝已经没人容得下自己,眼下,北上匈奴,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发小,60年的情谊,因一场误会至此,十分可悲。难怪太史公会感叹 是以日疏自危,事穷智困,卒赴匈奴,岂不哀哉!
为何刘邦如此信任卢绾,最终还是背叛了刘邦?
卢绾和刘邦的交情是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因为在刘邦出生那天,卢绾也是同日出生。恰逢两家又是街坊乡邻,本就是熟人老友,所以两个孩子的关系被天然地拉近。此后,刘邦和卢绾从小一起长大。
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史记》
有趣的是,偏偏这卢绾和刘邦也对脾气,打小就认刘邦当老大,跟在刘邦后面当小弟。
众所周知,刘邦此人,少年时不学无术,喜好结交江湖豪杰,所以没少惹事儿,经常就是吃了官司或者结了仇家,四处奔逃,连家都回不了,可是卢绾从来都是不离不弃。就连后来刘邦因为私放囚犯被通缉,不得不到芒砀山落草为寇,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生活。卢绾也是眼睛都不眨一下的,抛妻弃子,跟着刘邦上山当土匪去了。
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史记》
这份儿情谊,可是沛县其他兄弟没有的,曹参萧何虽是刘邦好友,但也爱惜羽毛,顾忌前程,没有跟着刘邦一起厮混。至于最听话的樊哙,那更多的是因为他老婆是吕雉的妹妹,跟刘邦有着一层亲戚关系。
所以,在刘邦心里,沛县跟着他一起起兵造反的兄弟们,卢绾是他最信得过的。
所以,打从沛县起兵开始,卢绾就是沛公身边地位最高的人物。也许他的能力不是最强的,但却是刘邦最信任的,这就好比夏侯惇,虽然战绩一般,但却一直是曹魏集团的二把手。
比如,刘邦当汉王入汉中的时候,卢绾不仅仅是领兵的将军,还担任着侍中的职位,也就是刘邦身边的近臣,负责起居传话的。这时的刘邦只允许两个人不用通报进入到他的卧室当中,一个就是刘邦的弟弟刘交,另一个就是卢绾。
“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史记》
不夸张地讲,当时卢绾地位之高,就连萧何、曹参等人,见到卢绾,也要客客气气的。
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史记》
而在之后的楚汉争霸过程中,卢绾被封为太尉,官位其实还要高过韩信这个大将军一头。他凭借的既不是功劳也不是能力,只有刘邦对他的信任。
更厉害的是,卢绾还被封为长安侯,换句话讲,长安就是他的封地。
但是,后来汉朝的都城被定在了长安,卢绾就不得不把他的封地给让出来。而刘邦对此多有愧疚,所以一直想要补偿卢绾。
正好后面遇上了燕王臧荼谋反,刘邦将其镇压之后,便将臧荼的王位和封地给了卢绾,算是对他的一个补偿。当然,这里补偿卢绾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基于当时沛县出来的各位老乡们一个态度。
因为在卢绾之前,西汉开国的八位异姓诸侯王里面,没有一个是从沛县出来的。正所谓所谓“苟富贵,勿相忘”,如此对待老乡们,刘邦心中有愧。那么给卢绾封王,也算是表明自己还是想着老乡们的,这也算是安大家的心。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卢绾和刘邦关系更加亲密,虽然沛县出身的其他骨干跟刘邦的关系也好,但与卢绾和刘邦的关系没法比。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前提,所以刘邦才会赏赐卢绾超出常规和预期的待遇。
只是,刘邦虽然这样厚待卢绾,但依然免不了君臣之别后的猜忌怀疑,随着异姓诸侯王一个个的败亡,卢绾心里越来越没有底气。他信得过刘邦,但信不过吕后。同时卢绾自作聪明,故意放过叛将陈豨,想要养寇自重,以此来保全自己,结果事情败露,遭到刘邦责备。
陈豨事件之后,卢绾心中愈发没有底气,出于自保,他和匈奴人走得越来越近。最终刘邦忍无可忍,派兵征讨,卢绾也正式投靠了匈奴。
自此,兄弟俩,分道扬镳。但是刘邦还是念及旧情,他保留了卢绾的府邸,希望有朝一日,卢绾能回来向他认错。可惜,直到刘邦驾崩,卢绾也没有回来。
不过在卢绾去世之后,卢绾妻子儿女从匈奴那里逃回了汉朝,被吕后安排在卢绾府邸居住。而在汉景帝时期,卢绾的孙子也以匈奴东胡王的身份回归汉朝,并被封为亚谷侯。由此可见,刘邦一家,对于卢绾一家,真的算是仁至义尽了。
卢绾何德何能,刘邦那么多老乡,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呢?
众所周知,刘邦之所以能够起兵反秦,除了他拉拢了一匹囚徒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刘邦有一帮沛县的老乡的支持。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刘邦才能确立自己绝对的领导地位。并且带着他们一干人等最终灭掉秦国,击败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项羽,夺取天下建立汉朝。很多人奇怪,为何刘邦沛县那么多的老乡兄弟,刘邦单单只分封了卢绾为王呢?刘邦甚至都没有分封自己的连襟樊哙,但唯独对卢绾优荣再三,也恩宠甚重呢?原因就是因为刘邦和卢绾的关系亲厚程度远超于其他人。不是亲兄弟甚是亲兄弟。樊哙这样的连襟身份也是比不了的。
卢绾和刘邦的关系确实与别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卢绾与刘邦乃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除此之外,卢绾家和刘邦家父辈也是关系非常的朋友,刘邦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无疑又加剧了两家之间的亲近程度。而且卢绾和刘邦自小也是一起长大,一起上学念书的。卢绾和刘邦的关系堪比铁瓷。虽然刘邦和卢绾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之间关系亲厚程度远超亲兄弟。
刘邦早年不事农作,就像是混社会当一个自由自在的游侠。所以刘邦早期曾经前往魏国投奔魏公子无忌,想要跟着魏公子无忌混。但刘邦还没有赶到魏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就已经被杀了。当时刘邦正迷茫的时候,碰巧信陵君曾经门客张耳也在招揽门客。所以刘邦就去投奔了张耳,两人一见如故结成了知己,开始带着一帮子人混社会。但后来魏国灭亡后,张耳也成了通缉犯。所以刘邦为了活命就逃回了沛县。当时官府也在搜捕刘邦,而当时卢绾却一直在庇护刘邦,甚至差点儿替刘邦吃了官司。如此恩情自然让刘邦感激莫名。
后来刘邦起兵后,卢绾也是最先追随的刘邦。刘邦得势后,刘邦的许多老兄弟也都开始害怕起刘邦来,行事作风也敢在想以前一样没规没矩。但卢绾不同,他甚至可以随意的出入刘邦的卧室,而刘邦给卢绾的赏赐也是其他人所比不了的。当时人们就说,萧何和曹参虽然因为能力被刘邦所尊敬,但论起亲厚程度,无人可比卢绾。也正因为刘邦对于卢绾的感情,所以在历史上臧荼谋反后,刘邦认为燕地还需要一个绝对信得过的人镇守,所以刘邦就分封了卢绾为新的燕王。
卢绾能被刘邦如此重用,并不是说其能力有多强。关键还是卢绾和刘邦的感情够深。但卢绾最终却辜负了刘邦。他在手握大权成为一方之主后,卢绾也开始沉迷于权利之中。在刘邦削藩的时期,他不仅没有坚定的站在刘邦一方,反而联合匈奴背叛了刘邦。刘邦也因为卢绾的造反悲痛欲绝。可见权利真的很诱人,本身如此亲厚的兄弟最终还是因为权利和地位而分崩离析。
刘邦和卢绾为什么关系那么好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刘邦为什么会遭到发小卢绾的背叛、刘邦和卢绾为什么关系那么好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