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广东出多少兵 抗日时期广东出兵多少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广东没有以地方命名的部队?
有,抗战时期广东有粤军。
粤军成立于1917年,邓铿任粤军总部参谋长。1920年,邓铿又被任命为粤军第一师师长。在粤军中,第一师堪称全军模范,这离不开邓铿的强军政策与人格魅力。
1922 年6月,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后,粤军分裂为两派。陈炯明叛军在国民政府两次东征战争中被消灭;许崇智等部被编为建国粤军,后被分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第5军。
北伐前粤军第一师扩编为第四军,由李济深任军长,辖陈铭枢第10师、陈济棠第11师、张发奎第12师、徐景唐第13师、叶挺独立团编成。
其中陈铭枢第10师、张发奎第12师、叶挺独立团1926年起参加北伐,战功卓著,被誉为“铁军”, 前粤军第一师也称为“粤军之母”。
抗战爆发后,余汉谋粤军编成6个军(62-66军,83军),出兵抗日。在南京保卫战中第66军、83军损失惨重,但在友军纷纷向长江方向溃退时,66军军长叶肇与83军军长邓龙光决定正面突围,冲击日军封锁线,损失惨重。
此后66军参加万家岭之战,并攻上万家岭主峰。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大亚湾进攻广州,北上抗战的各路粤军回粤,先后参加了两次粤北会战和桂南会战。
抗战结束后,粤军全部北调打内战,第63军、64军编入黄伯韬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歼;第62军调华北,在平津战役中在天津被消灭;第65军调西北,编成李振的18兵团,后来起义。
扩展资料
抗战时期粤军参加的战役
1、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2、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
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粤军
抗美援朝胜利回到广东省的兵多少?
1950年10月,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共有6个军,18个步兵师,3个炮兵师,2个后勤分部,30万人参战;1950年11月第二次战役时,志愿军共有9个军30个步兵师,3个炮兵师,1个铁道兵师,4个后勤分部,45万人参加作战。
1951年4月,第四次战役时,志愿军入朝兵力为14个军42个步兵师,11个炮兵师,1个坦克师,3个铁道兵师,6个后勤分部,达95万人;1951年10月,粉碎“联合国军”秋季攻势期间,志愿军入朝兵力有19个军,58个步兵师,9个炮兵师,1个坦克师,4个铁道兵师,6个后勤分部,115万人。
1952年2月,巩固阵地作战开始时,志愿军入朝兵力有17个军,52个师,9个炮兵师,1个坦克师,4个铁道兵师,5个后勤分部,95万人。
1952年10月,秋季战术反击作和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入朝兵力有17个军,52个步兵师,10个炮兵师,1个坦克师,4个铁道兵师,5个后勤分部,97万人;1953年5月,志愿军入朝兵力有19个军,59个师,14个炮兵师,2个坦克师,10个铁道兵师,5个后勤分部,135万人。
抗战时期,全国划分十二个战区,每个战区多少兵力?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抗战。当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指出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既然是“地无分南北”,那么,全国东西南北均为抗日阵地。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蒋介石于1937年8月20日,按照战斗序列,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为河北及鲁北地区,蒋介石亲自兼任司令长官。第一战区下辖第一、二、十四集团军。
第二战区为晋察绥地区,山西王阎锡山担任司令长官。第二战区下辖第六、七、十八集团军。十八集团军就是著名的八路军。
第三战区为京沪杭地区,冯玉祥担任司令长官。第三战区下辖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团军。
第四战区为闽粤地区,何应钦担任司令长官。第四战区下辖第四、十二集团军。
第五战区为鲁南及苏北地区,李宗仁担任司令长官。第五战区下辖第三、五集团军。
随着战事的发展,1937年10月26日,增设第七战区,以刘湘为司令长官,下辖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团军,在长江下游沿岸布防。
全面抗战开始时,实力最强的当属于第三战区。这里集结了国军的主力部队,包括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因此,当淞沪会战打响后,第三战区顽强坚守三个月之久,让日军损伤惨重,打破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妄语。
1938年2月,随着战事的进展,蒋介石重新划分战区。
第一战区,在平汉路作战,程潜担任司令长官。
第二战区,在山西作战,阎锡山担任司令长官。
第三战区,在苏浙作战,顾祝同担任司令长官为。
第四战区,在粤桂作战,何应钦担任司令长官为。
第五战区,在津浦路作战,李宗仁担任司令长官。
第六、第七战区撤销,增设第八战区,守备甘宁青地区,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
1938年6月14日,增设第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组织武汉保卫战。
在这期间,国军主力集结于第四、第五战区。1938年3月—4月,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在李宗仁率领下,奋起作战,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取得了是抗日战争以来最大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第九战区刚刚增设,就打响了武汉会战。武汉会战从6月打到10月,中国军队第五、第九战区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与日军英勇作战,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期间发生了著名的万家岭大捷,74军重创日军第106师团。
虽然最终武汉失守,但武汉会战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停止了战略进攻,抗战转入相持阶段。
1938年11月,蒋介石再次划分战区。
第一战区,辖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长官为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山西及陕西一部,司令长官为阎锡山。
第三战区,辖苏南、皖南及浙闽两省,司令长官为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广东、广西两省,司令长官为张发奎。
第五战区,辖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长官为李宗仁。
第八战区,辖甘宁青及绥远一部,司令长官为朱绍良。
第九战区,辖鄂南及湘赣两省,司令长官为陈诚(由薛岳代理)。
第十战区,辖陕西省,司令长官为蒋鼎文。
在这八大战区中,第九战区实力最强。著名的长沙会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持续近一年。双方总共投入兵力达到160多万(日军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
关于抗战广东出多少兵和抗日时期广东出兵多少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