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影影评 > 正文

电影影评

吕雉为什么要让吕氏掌权 吕雉为什么能掌权

影评小编2023-02-06电影影评60

文景之乱(初章)吕雉乱政祸乱天下,为何开国元勋无人出来阻止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由于汉惠帝刘盈暗弱,吕雉以皇太后身份掌控地朝政大权,西汉进入吕雉统治的时代。吕雉掌权后大量启用吕氏集团的子弟担任朝廷要职,逐渐架空刘邦留下的朝廷大臣,使西汉政局进入混乱状态。尤其是在刘盈忧愤去世后,吕雉更是权倾朝野,加封了大量吕氏诸侯王,突破了刘邦定下的"非刘氏不能称王"的规矩。于是吕氏集团的势力急剧膨胀,而刘邦留下的大臣人人自危,不少刘氏诸侯王也因触怒吕雉而被处死。面对吕氏乱政的局面,朝中大臣要么主动依附,要么隐居回避,竟然没有人敢于揭露吕雉的野心。

吕雉执掌天下,任用私人,打压刘邦留下的老臣,西汉的开国元勋们竟然纷纷回避,是非常不合常理的事情。刘邦在去世前对吕雉的行为早有所预测,所以他安排了萧何、曹参、王陵、陈平依次为相,以周勃掌兵权作太尉,就是为了限制吕雉的权力。然而这个安排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吕雉在刘邦去世的第二天就开始报复自己的仇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迫害刘邦的宠妾戚夫人。可是面对吕雉的所作所为,汉朝的老臣并没有出手阻止,而是视而不见,使得吕雉的权力一步步的突破了皇太后的限制,深入到朝政之中。

有人认为吕雉是汉惠帝刘盈的母亲,又是皇太后,其特殊身份让朝中大臣无法应对。实际上这种说法完全是自欺欺人的幌子,是为了掩盖吕雉乱政背后的阴谋。吕雉乱政表面上是吕雉为了夺取刘氏天下,想要取代刘氏成为天下主人。吕雉大封吕氏的诸侯王,就是为了从刘氏诸侯王手中夺取天下的控制权。这说说法只从表面上解释了吕雉乱政的起因,而没有深入到西汉的朝廷和权贵之中。实际上除了这个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西汉的开国元勋们对国家权力的野心,使得他们暗中推动吕雉乱政,并对国家进行趁火打劫。

吕雉虽然是皇太后,但按照汉朝的制度,她是无法直接向下发布诏令的。不论是刘邦时期代理政务,还是刘盈时期临朝称制,都需要通过皇帝下达诏令,而这些诏令必须有丞相的签押才能下发到各地。由此可见,刘邦设置几位丞相就是为了限制吕雉的权力触角。而国家的军权被太尉周勃掌控,也是为了防止吕氏集团掌握兵权,威胁到刘氏天下。可是在吕雉真正开始窃取国家大权时,这些布置都不没有作用。如果说刘盈放弃权力是因为懦弱无能,那这些开国元勋对吕雉的越权视而不见,显然不能用这种糊弄小孩的话语来解释。

刘邦安排下制衡吕雉的大臣,任何一人都是开国元勋,对西汉朝廷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力。其中除了陈平关系较为疏远外,萧何、曹参、王陵、周勃等人都是沛县集团的核心人物。这些人跟着刘邦打天下,是西汉开国元勋中最为忠于刘邦的一批。即便是在刘邦平定韩信等诸侯王,引发了朝廷内外争议的时候,这些人都是刘邦坚定的支持者。可以说这些人领导的沛县集团是刘邦去世后朝廷中最重要的掌权者,对内制衡吕雉和吕氏集团,对外压制刘氏诸侯王,是维持西汉朝廷稳定的中坚力量。

这些人能够跟随刘邦出生入死,能够掌控朝中大权,岂能对吕雉的野心没有一点防备?况且刘邦在临死前已经做了安排,他们又为什么对吕雉的越权视而不见?从当时的 历史 环境来分析,这些大臣们纵容吕雉的行为,不能用她的皇太后身份来解释,而是需要从史料的细节入手。

在这些史料中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也从侧面说明了其中的缘由。比如吕雉掌权的初期,矛头对准的是刘氏诸侯王。除了因受宠于刘邦,与吕雉有旧怨的戚夫人外,还有不少其他刘邦宠妾遭到迫害。而这些宠妾子女,都是刘氏诸侯王。吕雉便借机除掉了不少反对她的刘氏诸侯王,甚至打算对齐王刘肥下手。

她甚至打算在刘肥和刘盈的家宴上下毒动手,后因刘盈误拿毒酒而作罢。事后刘肥感到惧怕,听从部下建议献出一个郡给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作为汤沐邑,并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这才让吕雉满意。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吕雉乱政的目的并非简单的夺取刘氏天下。

齐王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母亲为刘邦的情妇曹氏。刘邦平定齐国后,把假齐王韩信迁到楚地,然后将齐国封给了刘肥。刘肥是刘氏诸侯王之首,他拥有的封地达到七十多个城。当时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和列侯有各自的封国,而朝廷也有直辖的郡县,两套制度同时施行。

刘邦去世时,诸侯王和列侯的封国领土总和占了西汉的大半,比朝廷直辖的都多。而刘肥的封国又是这里面最大的,所以受到朝中权贵的嫉妒。如果说刘肥把一个郡送给鲁元公主是讨好吕雉,那么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就是为了讨好朝中权贵,主动放弃"非刘氏不能为王"的底线。

鲁元公主的身份比较特殊,她不仅是吕雉的女儿,而且是宣平侯张敖的妻子。张敖是西汉开国元勋张耳的儿子,最初被封为赵王,是异姓诸侯王之一。而张耳又是刘邦的至交,早在战国时代刘邦投奔信陵君魏无忌失败时,就在张耳家中当门客,当时张耳是魏国的内黄县令。

后来张耳反秦失败,两人各自逃亡,直到秦末战争时重新走到一起。在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中,张耳都是站在刘邦一边,带领赵国贵族支持刘邦讨伐项羽。所以建国后刘邦厚待张耳的儿子张敖,封他为赵王,还把鲁元公主嫁给张敖。在刘邦削除异姓诸侯王的战争中,张敖主动放弃王位,降为宣平侯。

刘肥提出将鲁元公主尊为王太后,这就意味着恢复张敖的王位,显然这是违背刘邦"非刘氏不能为王"的规定的。刘邦定下这个规定,是为了维护刘氏诸侯王的统治地位。刘肥作为诸侯王之首放弃这个政治权力,实际上也就放开了朝廷对分封制的限制。

这不仅仅给了吕雉大封吕氏诸侯王提供到了政治依据,也让异姓列侯晋升诸侯王打开了通路。由此可见,这个事情并非简单的吕雉迫害刘肥,而是吕雉联合朝中大臣,从刘氏诸侯王手中夺取封地和权力的操作。吕雉和朝中大臣都成为政治上的受益者,吕氏子弟可封为王,朝中的开国元勋也可以像张敖那样升为王爵。有了这样的现实利益存在,萧何、曹参、周勃、王陵等沛县集团的列侯们,还有必要反对吕雉乱政么?甚至他们暗中推动吕雉去干这样的事情,帮助从刘氏诸侯王那里争取更多的政治权力和国家资源。

而吕氏集团本身就不如沛县集团,他们想要取代刘氏诸侯王,就必须有沛县集团的支持。所以吕雉乱政,实际上是吕氏集团和沛县集团为了扩张自己的利益,排挤打压刘氏诸侯王,而瓜分国家利益的操作。因此沛县集团的开国元勋们,为了自家的利益,就置刘邦的遗言于不顾,纵容吕雉和吕氏集团窃取了朝廷大权。甚至他们还派人暗中指点吕雉,让吕氏集团更快地掌握朝廷大权。比如在刘盈的葬礼上,张良的儿子张辟强就向丞相陈平提出建议,让吕雉的侄子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南北二军,执掌朝廷兵权。

在《闲聊强汉》的文章中分析过,西汉初年仍旧有很大一批元勋做着继续周朝分封制的梦。这其中有韩信、张敖、彭越等诸侯王,也有张良、郦商等开国元勋,也有项伯这种投降的臣子。就连忠于刘邦的沛县集团中,樊哙也因为吕氏的关系倾向于分封制。

刘邦定下"非刘氏不能为王"的规矩,既是继承西楚的郡国并行制,也是阻断了复辟分封制的道路。刘邦去世后,吕雉想要取而代之,自然要让吕氏集团的子弟掌权。这只靠她一个皇太后是做不到的,所以必须争取更多的朝廷大臣支持。而刘邦执政时被打压的,倾向于分封制的开国元勋,就成了她最好的帮手。

在刘邦去世,刘盈暗弱,刘氏诸侯王占据汉朝大部分领土的背景下,如何瓜分国家利益,成了吕氏集团和其他开国元勋们执政的最大动力。吕雉、吕氏集团、开国元勋的合作,都是为了各自权力而进行各取所需的操作。吕雉和吕氏集团的野心很大,要取代刘氏天下。但对开国元勋来讲,只要自己的封国有保证,能把权力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刘氏还是吕氏执掌天下并不重要。在沛县集团都为了权势不坚持中央集权的情况下,其他的开国元勋自然纷纷向吕氏靠拢,搭上了通过吕雉乱政来瓜分西汉国家利益的直通车。

然而这个直通车没开多久便停车了,吕雉乱政最终也没能彻底打倒刘氏诸侯王。这一方面是因为刘氏诸侯王势力太大,要完全铲除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吕氏缺乏真正的英才,无法完全巩固吕氏集团的权势。因此在吕雉去世后,吕氏集团后继乏力,根本无法与开国元勋、刘氏诸侯王的势力抗衡。当吕氏集团与刘氏诸侯王发生冲突时,开国元勋立刻反水,成为了从内部击溃吕氏集团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才看到,齐王刘襄起兵反吕时,周勃、灌婴、陈平等人纷纷倒戈,成为平定诸吕之乱的最后一股力量。

可以说从吕雉掌权,到诸吕之乱被平定,整个过程中开国元勋各家就是典型墙头草。他们为了自家的利益可以纵容吕氏瓜分刘氏的权力,为了保存自己也可以帮着刘氏灭绝吕氏子弟。这种情况也就造成了西汉长期存在的诸侯国权力过大的问题,也成为文、景、武三朝中混乱的根源。然而 历史 的大势不能阻挡,周朝的分封制也不可能再延续。吕雉和开国元勋们不可能继续分封国家,而刘氏诸侯王被灭也只是时间问题。在经历了文、景、武三朝的不断强化后,中原王朝最终建立了牢固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传统。

为什么汉惠帝在位时会有吕后专政?

汉惠帝刘盈是吕雉的儿子,刘邦的嫡长子。刘邦去世之后,在吕雉的助推下刘盈继承了皇位,成为了汉朝的第二个皇帝,但是虽然名义上是皇帝,实际的实权还是掌握在吕雉手中,刘盈性格懦弱,不敢和母亲作对,吕后把持朝政有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后来汉文帝刘恒继位,吕雉去世,吕后的控制才结束。

吕雉也曾经是个渴望爱情的女子,千金小姐嫁给了刘邦,谁知道刘邦早就已经和别的女人生过一个孩子,吕雉嫁鸡随鸡,把刘邦的长子视如己出,后来刘邦打天下,让吕雉和他爹被项羽绑走当俘虏,吕雉就这么一直等着刘邦回来,后来终于熬出了头,自己成了皇后,可是刘邦身边的女人很多,还生了不少孩子,吕雉对刘邦死心,开始为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考虑,刘盈性格懦弱,刘邦认为成不了大才,就想把刘盈废掉,立自己中意的小儿子为太子。

吕雉怎么能容忍一个女人抢了自己的丈夫,她的儿子还要抢自己儿子的皇位,后来吕雉联合大臣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刘邦去世之后,刘盈坐上皇位,吕雉也开始了自己的专权。刘盈见过母亲残害后宫其她嫔妃的样子,只觉得残忍,对朝堂之事吕后都替他做主,渐渐的刘盈开始只顾着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吕后压制刘姓子弟为王,排斥重臣,立吕氏子弟为王为候。吕后已经不用在幕后掌权,完全可以控制朝政大局,但是虽然大臣们不满,他们也要承认吕后确实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提升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吕雉不仅掌握朝政大权,还掌握兵权,其他的刘姓王也只能在自己的封地上自保,后来一直到吕后去世,汉文帝刘恒成为新帝,推翻了吕后的政权和吕氏家族的势力,这才把汉朝又掌握在刘姓人手里。

自己儿子明明姓刘,吕雉太后为何还要提拔吕氏呢?

这并不奇怪,因为吕雉有强烈的“求偿心理”,毕竟在刘邦起兵夺天下期间,吕雉为他付出了极大牺牲。

秦法严苛,当刘邦参加了反秦起义后,作为家属的吕雉未免要受到牵连。因此,吕雉曾经被关进监狱遭受折磨。幸亏得到了狱吏任敖的庇护,才得以减轻痛苦。

(刘邦)

这还不算,当刘邦率先攻入关中,按照“怀王之约”本应成为关中王,但却被项羽赶到了汉中。刘邦因不服气,便重用韩信迭施诡计巧取关中,拉开了楚汉争霸战的序幕。

在兵荒马乱之际,吕雉在投奔刘邦的路上成了项羽的俘虏。从此,吕雉便和刘邦他老爸刘太公在楚营中做了阶下囚,过起了捉心吊胆的日子。试想,在项羽拿刘邦没办法的时候,居然会想到用烹杀刘太公威胁刘邦,那吕雉的处境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而当刘邦消灭了项羽,成了西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后,却又喜欢上了年轻貌美的戚夫人,并对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宠爱有加,甚至还萌发了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要不是大臣谏阻刘盈的太子之位早已不保。

(吕雉)

试想,在那个母凭子贵的年代,刘邦居然会无视吕雉为他做出的牺牲,又怎能不令吕雉寒心?吕雉的心在滴血,她的头脑中坚定了一个信念 丈夫靠不住!要想保住自己和儿子的地位,只有扩充娘家人的势力,依靠吕家子弟的拥护,才能避免莫测之祸!

刘邦去世后,吕雉成为太后,终于有了母凭子贵傲视天下的资格,而汉惠帝刘盈又是一个听话的乖宝宝,给了吕雉凭借太后之尊影响朝政的机会。吕雉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尤其是对戚夫人母子,更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周勃)

汉惠帝刘盈去世后,吕太后找了一个小孩冒充太子,并开始了8年之久的临朝称制,她的“求偿心理”也在此时极度膨胀。为了抬吕压刘,吕雉不惜违背刘邦的“白马之盟”——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先是追封父兄为王,然后又大封吕家子弟做王侯,一共封了三个吕家子弟为王,至于封侯的就更多了!

不仅如此,吕雉还把吕家女子强行塞给刘氏诸侯,名为妻子实为监控。这些吕家女成了埋伏在刘氏诸侯身边的定时炸弹,时不时的就会爆上几颗,炸死炸残几个刘氏诸侯!

高压之下必有反抗,尽管朝廷那班老奸臣滑的大臣,迫于吕太后的威势,默许吕雉分封吕家子弟为王侯之事,导致刘氏诸侯因为得不到支持而不得不忍气吞声,但是一颗反噬的种子却在潜滋暗长……

公元前180年,临朝称制8年之久的吕太后,终于走完了坎坷的人生路!吕雉去世后,吕家子弟失去了唯一的靠山,而朝廷老臣也搬去了一块压在胸口的巨石,朝廷政局为之一变,一股倒吕的浪潮随之而来!

(汉文帝)

在朱虚侯刘章的怂恿下齐王率先举兵发难,而丞相吕产派去平叛的老将灌婴,向着刘家而不向着吕家。灌婴与齐王达成密约,决定先静观朝局变动,然后再做下一步打算!与此同时朝中大臣也在太尉周勃和老臣陈平的怂恿下,向吕家发难。几乎在一日之间,根基不稳的吕家权贵们便纷纷丢了性命!此后,群臣拥立代王刘恒即位称帝,刘恒便是与儿子汉景帝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

吕太后因“求偿心理”而大力扶植吕家子弟的行径,非但没能保住吕家的万年富贵,反而将吕家子弟们送上不归路!可叹吕太后临终前还一再叮嘱吕产、吕禄 要把兵权和皇帝紧紧地抓在手中,以免朝廷内外支持刘家的势力,勾结起来反攻倒算!可谁知,这些不成器的吕家“官二代、官三代”们,也是落了个身死族灭的悲惨结局!

吕雉在当上了太后之后,为何要扶持吕氏,打击刘氏?

刘邦喜欢戚夫人这样的美女,而不喜欢吕雉这样人老珠黄的原配夫人,刘邦自从与吕雉结婚后,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就非常短,自从刘邦反秦之后,两人就聚少离多,就算是刘邦统一天下后,身边已经有了像戚夫人这样的美女,早把吕雉丢到一边去了,吕雉不过是维持着刘邦原配夫人的名号以及皇后的名号,与刘邦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刘邦生前曾经有过更换太子的念头,想把吕雉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更换为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原因是刘如意更像刘邦,而刘盈软弱无能,但因为各方的反对无法实施,虽然刘邦最终没能更换太子,但这一事件却给了吕雉极大的刺激,吕雉在刘邦去世后,就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报复。

吕雉疯狂打压刘氏宗亲的根本原因就是稳定自己儿子的皇帝之位,因为刘邦的其他儿子在理论上是刘盈潜在威胁,吕雉的这一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护子心切的报复行为,比如吕矬曾经想要用一杯毒酒毒死刘肥,原因只是刘盈以家庭之礼把刘肥尊为兄长,这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大吕雉眼中就是自己儿子受到了欺负,毕竟儿子是皇帝。吕雉当政期间,吕氏家族极为荣耀,比如吕雉的侄子吕产和吕䘵,吕产被封为吕王、相国,掌管北军,吕䘵被封为赵王、上将军,掌管南军,南北军是当时西汉的京城的禁军,负责拱卫首都安全,兵权、政权全部在吕家人手中。

戚夫人的儿子赵王是对初继位的惠帝威胁最大的一个诸侯,惠帝本身性格柔弱,有恻隐之心,政治手段也不高明,惠帝当上皇帝后,全靠吕后为新帝打理,所以当惠帝刚继位不久,吕后就杀了戚夫人及赵王。吕氏家族中的人得到吕后重用后,也并不是一直平步青云,吕后会依照形式或升或降他们的职权,有时也会打压吕氏王,但尽管这样,刘氏家族中的人包括群臣都认为吕氏向篡夺皇位,让西汉改朝换代。吕后虽掌握大权但也实在是无奈之举,惠帝无用,少帝年少,为保全自己儿孙一脉的皇权,她不得不对那些亲属关系较远的刘氏诸侯或手握重权的诸侯下手。

吕雉为什么提拔吕氏家族掌权,难道吕氏家族比自己儿子还亲,不让自己儿子或刘邦刘氏家族掌权,吕氏家族毕

吕雉的儿子汉惠帝前期执政时,吕后并不敢明目张胆提拔,直到汉惠帝看了人彘后吓得不理政事吕雉掌权才开始逐步提拔吕氏家族。1、吕雉和高祖都是精明的政治家,但您想想吕雉的亲孙子都想要杀吕雉,刘邦曾经想过废吕雉,吕雉为刘邦一直守着在乡下种地却换来刘邦冷落多年,吕雉的人性早已经在这些过程中消磨殆尽了。吕雉当时就觉得丈夫和孙子都能背叛,世界上还有谁是可信的?那么只有自己家的人。2、刘氏家族庞大的体系。经过几代的分裂,刘家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并不能和平相处。从吕雉死后的争位和七国之乱、武帝被迫颁布推恩令看出,随刘邦打天下的一些老臣和刘姓宗室都蠢蠢欲动、飞扬跋扈的。可以说吕雉在洞察世事这方面是聪明的,但为什么比不上高祖?因为吕雉太过信任吕氏家族而又太不相信刘氏家族,不像高祖会平衡各方势力让各方平衡相处,就是因为不能平衡导致最后吕氏差点叛变。3、还有,吕雉也没有刘邦那样说一不二的军权,只能逐步削弱刘邦老臣和刘氏家族的势力,增强自己的兵力,才能使她执政长久。

如果说吕雉有反心,那么她早就可以反了,没必要等八年。造成吕雉后来执政残忍专横的有很多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腐朽残酷的本质。

吕雉为什么提拔娘家吕氏家族,反而疯狂打压刘氏家族?

刘邦能发家少不得吕雉的帮忙,吕家可是有钱的家族,刘邦起义还要吕家的资助呢!当然吕雉也是个有野心的人,作为刘邦的原配妻子,刘邦死后,吕后独揽大权,大肆培养自己的娘家人,吕氏家族封官任职,处处打压刘氏家族!

就像争家产一样,刘邦这个主人完蛋了,吕后觉得就应该由她继承家产,可刘氏家族不愿意啊,刘邦的家产就应该归刘氏皇族所有,你一个外人怎么能独占家产呢,这实在不行啊,何况你吕雉还是一个女人,独揽大权,让刘氏男人还有面子吗,所以吕氏和刘氏是天然的对立敌人,你吕雉安安分分还好一些,可吕雉不安分啊,有野心要独霸朝堂,这就让刘氏不能容忍了!

而吕雉也明白,权力斗争只有你死我活,吕雉要扳倒刘氏只能依靠自己的亲人帮忙了,就是吕氏家族嘛,所以吕雉大肆封赏吕氏家族,吕氏之人掌握要职,刘氏皇族被处处打压,吕雉重用自己的娘家人才能压制住刘氏皇族,才能稳定她的权力吕雉做到了,只是她没有做到彻底,并没有把所有的刘氏皇族和功臣将领杀掉,因为她也不敢全部杀掉,否则就乱了,她也顶不住啊!

吕雉掌权16年,可她失败的是太过压制自己的儿子刘盈了,没有让刘盈培养出自己的势力,虽说这确保了吕雉的大权独揽,可你吕雉也要知道刘盈太过弱小,怎么压制其他的刘氏皇族和功臣们啊,毕竟你吕雉也有老去的时候啊,也许吕雉权欲太强了,到死也没有为儿子刘盈建立一个稳定的朝堂!吕雉死后,陈平周勃等功臣发动政变,干掉了吕氏一族,同时也把刘盈给干掉了,把刘恒给推上皇位,刘恒成了大赢家,吕雉还是输了!

关于吕雉为什么要让吕氏掌权和吕雉为什么能掌权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