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顺治皇帝为什么出家 历史顺治帝真的出家了吗
顺治帝为什么出家当和尚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爱新觉罗 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根据清朝官方史书《清实录》的记载,顺治皇帝于顺治二十四年(1661年)因患天花而逝世,但是对于顺治皇帝的死因,民间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就是顺治皇帝其实并没有驾崩,而是因为失去了一个女人而看破红尘,放弃江山社稷到五台山出家为僧。
公元1643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突然猝死,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继位,由其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等人辅政,次年改元“顺治”。同年清军成功入关,满清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所以顺治帝也就成为了满清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
说起顺治帝的继位,背后还有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由于皇太极死得很突然,没有留下任何遗嘱,所以当时诸王对于皇位都虎视眈眈,尤其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之弟多尔衮,论功绩或者论资历,两人都大有资格继承皇位。两人也从开始的暗斗到最后的明争,皇位之争愈演愈烈,致使朝中的火药味很浓,随时都可能擦枪走火。但是当时的满清正处在战争的紧要关头,如果斗争下去必然会全盘皆输,最后在两黄旗大臣的建议和双方的同意下,将皇位给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年仅6岁的福临,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多尔衮虽然当不上皇帝,但是作为摄政王的他却是实际的掌权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顺治皇帝想摆脱自己的傀儡地位,但是当时的多尔衮手握大权,顺治帝也只能默默隐忍,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在喀喇城打猎时从马背上摔下而亡,这使得顺治能提前亲政,亲政后的顺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皇权,大大削弱了各诸王贝勒的权力,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禁止诸王圈地,甚至连北京城都不能随意出去。这个政策确实影响着整个清朝,在清朝20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发生像汉朝七王之乱,晋朝八王之乱,明朝靖难之役之类的皇家宗室夺权事件。所以刚亲政的顺治帝野心勃勃,确实想要做出一番丰功伟业。直到遇上了一个女人,少年天子竟然变得专情了起来,这个女人就是董鄂氏。
董鄂氏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入宫,据史料记载,董鄂氏面容姣好,性格大方得体。刚进宫就得到顺治帝的注意,此后顺治帝对她便宠爱有加。董鄂氏进宫还不到三个月就被晋封为贤妃。过了短短一个多月后,顺治帝又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位置仅次于皇后。如此快的升迁速度,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由此可见顺治帝对她的深爱程度。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只过了短短四年,董鄂妃却英年病逝,年仅22岁。董鄂妃的逝世使顺治帝的精神几乎崩溃,天天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来,整整四个月不上朝,按照礼制,皇后去世罢朝也就五天而已,整整四个月不上朝在整个清朝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清朝的大量民间史书中明确记载着,顺治帝在经历最心爱的人去世这一打击下,原本就沉迷于佛事的他悲观厌世,遁入空门,到五台山当和尚,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过在清朝的各种官方书籍中,关于顺治的死因全部都是记载是因病去世的。所以顺治到底有没有出家也成了清朝历史上四大疑案之一。
大清顺治皇帝为什么要出家当和尚 为什么清朝顺治皇帝要出家
1、顺治皇帝看到人世间因为王朝更替,导致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所以遁入佛门寻求内心的安宁。
2、顺治皇帝出生于明朝晚期的乱世,他六岁登基,七岁伴随清朝入主中原。由于年幼的顺治皇帝入关时只有七岁,实际掌权的为摄政王多尔衮。但多尔衮入主中原后强迫汉族剃发易服,导致反清复明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年幼的顺治皇帝目睹了多尔衮对汉族的血腥屠杀,致使其内心深处对汉族有愧疚。随着顺治皇帝年龄逐渐增大,加之其热爱汉文化,致使这种内心的愧疚愈发演变为不安。尤其当郑成功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包围明朝曾经的“留都”南京时,顺治皇帝坐立不安。因为南京一旦被郑成功攻破,代表着反清复明事业达到了一个里程碑,甚至投降清朝的汉族大臣,都会认为反清复明即将实现而纷纷背叛清朝。年轻的顺治皇帝此时细思极恐,一度想带领满族逃回东北老家。
3、虽然郑成功反清复明最终失败了,但汉族百姓发起的反清复明运动时常让顺治皇帝战战兢兢。——顺治皇帝接触佛门后,发现佛法能慰藉他悸动的心。
顺治为什么要出家?
顺治是否出家,史学界争议很大,因为属于清朝秘史,现已无从稽考。顺治帝,一生在位时间短暂,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个人经历的丰富程度。如果出家的假设成立,那么最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厌恶皇权、厌恶宫廷生活。有人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绝对的权利有什么不好,只有上天指派的幸运儿才会有这样的殊荣。这句话乍一听蛮有些道理,可是在顺治这里完全不是。
顺治帝幼年登基,但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因为这皇位是他的皇阿玛,正值春秋鼎盛的皇太极猝死在后宫中换来的,用孝庄的话说“这世上仅剩下我们孤儿寡母了”。孝庄是个“懂事”的女人,巾帼不让须眉,从小就给顺治帝灌输宫廷险恶的思想,成年以前的顺治都是在谨小慎微的心态下度过的,这也使性情开朗的小皇帝萌生了倦意。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喜欢整天提心吊胆的日子,尤其容易留下心理创伤。
其次,就是他的母亲孝庄,为了生存,能让儿子登上皇位,不惜委身于小叔子,这一点也让顺治接受不了。满清本来是关外的少数民族,皇太极称帝后极力效仿中原、学习中原文化,但是这始终改变不了他们开放的家庭观念。就女人而言,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这在少数民族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从小跟魏承谟学习儒道的顺治却不这么看,这对他来说自然是奇耻大辱。所以,多尔衮死后,顺治命人将其掘墓鞭尸,这在历史上可不多见。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曾将楚王鞭尸,这表明二人仇深似海。鞭尸虽然可以解恨,但是这并不能缓解顺治对争取夺利的宫廷生活的厌恶。
第二,爱妃逝世,了无牵挂。承受如此压力的顺治,每天心情沉闷,于是他将心思转移到了大他几岁的董鄂妃身上。心理学上讲,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最容易寻找年级较大的女人,这也是“恋母情结”的表现,顺治帝正是如此。可惜,天不遂人愿,京城里闹天花,董鄂妃也很快香消玉殒了。这正如,宫殿残破仅剩一根柱子支撑,一场暴风雪却将这最后的希冀扑灭了,顺治此时年仅23岁。承受不了多番打击的顺治帝,一时想不开,最后出家了,他想以此告别痛苦的尘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第三,笃信佛教。由于儒家并不能解除内心的苦闷,顺治后来渐渐喜欢上了佛法。出家前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与和尚厮混在一起,每天探讨佛学,想从中得到解脱。
顺治为什么要出家
历史上,顺治皇帝福临在遁入空门后,因病英年早逝了。顺治皇帝,在大清一代十二帝中,创下了不少“第一”,算得上是一位有“特色”的人物。他是第一个在紫禁城里称帝的满人,他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皈依禅门的皇帝。
政治上的失意,使顺治帝沉湎于与其弟媳董鄂氏的爱情之中。随着与佛教高僧木陈忞等人的交往,他产生了遁入空门的思想。当他挚爱的皇贵妃董鄂氏死后,他的精神支柱完全崩溃,健康状况每况愈下,24岁时又染上天花,很快便撒手人寰。
扩展资料
顺治福临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尽管顺治很想有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在与朝中反对汉化的勋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在亲政后,在其母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能够整顿吏治,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节约,减免苛捐杂税,广开言路,网罗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为巩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初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的新局面。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 临安市政府——顺治清朝入关后第一代皇帝
顺治秘史 清朝皇帝顺治为何出家当和尚?
顺治皇帝放下荣华富贵,放下至高无上的权利去当和尚,这听起来是有点不可思议的。然而在顺治去当和尚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
破解顺治皇帝退位当和尚之谜?
在中国古代社会,当皇帝可以说是所有男人的最高梦想。然而,这世上却有这么一个人,在已经做了很多年皇帝,也得到了皇帝应该有的一切的时候,他却腻烦继续坐龙椅,开始抛弃一切物质与荣耀,非要做一个光了头的只能吃斋念经、不许接近女色的和尚,这个人就是顺治帝。他的这一反常行为,被后世称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即“顺治出家”。
皇帝不做了,去当和尚,这件事听起来的确很新鲜,甚至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在历史记载中,顺治帝出家当和尚这件事,还确有其事。
据记载,顺治帝信奉佛教已久。清皇室在关外时,藏传佛教就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顺治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太后是蒙古族人,自幼就深受佛教的熏陶,加之国事沉重繁忙、政治气氛紧张,又恰逢年轻寡居,故此,孝庄皇太后更需要依靠佛教信仰来解脱内心上的苦楚。她的这种思想和行为,在无意识中,也深深影响了幼年时期的顺治帝。另外,在宫中服务皇室人员的太监,也由于孤独和寂寞,大多都信奉佛教,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顺治帝。而且顺治帝的家庭生活并不是甜蜜和美的,为了找到一个精神寄托,所以他也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据考证,最早记录顺治帝接触和尚的时间,是顺治八年十一月初八日(1651年12月20日),地点是今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的景忠山。那次出行,顺治帝不仅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佛教,还把作一名高僧当成了人生的信仰和追求。顺治十四年,在太监的安排下,顺治帝在北京的海会寺,与主持憨璞聪和尚见面交谈,应该说那次见面很是成功,相谈甚悦,令忧郁寡欢的顺治帝心花怒放。憨璞聪和尚高深的佛学造诣以及高雅的言谈举止,都深深吸引了20岁的顺治帝。于是,顺治帝就想将憨璞聪和尚召进皇宫讲经说法。
憨璞聪和尚(1610―1666),清代临济宗高僧,字憨璞,福建延平顺昌人,俗姓连。15岁出家于天王寺,三年后剃发。25岁起游历四方,后在杭州太平寺修行佛法。顺治十三年五月,开始在北京城南的海会寺做主持。康熙五年十二月八日圆寂,享年57岁,遗有《明觉聪禅师语录》十六卷。
关于憨璞聪和尚进皇宫讲经说法一事,《憨璞禅师语录》上曾有记载
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四,召对万善殿。上问 从古治天下,皆以祖祖相传,日对万机,不得闲暇。(朕)如今好学佛法,从谁而传?对云 皇上即是金轮王转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种性,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学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也。
在皇宫的佛法参禅活动中,顺治帝的精神得到了寄托和极大的充实,于是,在兴奋欢喜之下,顺治帝赐憨璞聪和尚为“明觉禅师”封号。憨璞聪和尚见顺治帝对佛教如此痴迷和虔诚,就向其推荐了玉林、木陈等另外几名高僧,其中,玉林和尚在日后被尊为顺治帝本师。
玉林和尚(1614―1675),又称玉林通和尚、玉林通禅师,法号通,字玉林、玉琳,世称玉琳国师。江苏省江阴人,俗姓杨。明末清初时期的名僧,任浙江湖州报恩寺主持,1658年奉诏入京,在万善殿弘扬佛教大法,受“大觉禅师”封号。未久,留其弟子茆溪行森和尚在北京继续佛教弘法事业。翌年,进封“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
也许,这时候的顺治帝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对佛的真正虔诚,他突发奇想,决定玩点大的 自己也要有个正式的佛家弟子法号。
顺治十六年,顺治帝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对佛的那颗仰慕已久的心,于是,就请玉林和尚为自己起法名。
玉林和尚哪里敢做天下大不敬的事情,但这时候的顺治帝决心已下,固执地坚持,不仅声称这种做法是自愿的,而且还提出“要用些丑点的字眼”。玉林和尚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遵旨,写了10余个字,供顺治帝选择,顺治帝选择了“痴”字,认为只有这个字,才能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佛教的一片痴情真心。按照佛教中,龙池祖法派行辈规则,号在前,名在后,普通只称名号,玉林应称为玉林通和尚。“通”是玉林的行辈,而玉林和尚的弟子均用“行”字,于是,按照这种规则,顺治帝的法名被称为“行痴”,法号“痴道人”。自此,顺治帝在与玉林和尚一起禅佛时,自称弟子福临;与玉林弟子之间则称师兄师弟。玉林和尚为了安抚顺治帝,则称他为“佛心天子”。为此,顺治帝还刻有 “尘隐道人”、“痴道人”、“懒翁”等称号的印章。
顺治十六年,虽然顺治帝与僧侣之间的禅佛活动相当频繁,但作为九五之尊的顺治帝,当时其弟子身份还仅限于佛门,对此,尽管官方没有任何记载,但是在《玉林国师年谱》上,却有如下的表述
师自前三月十五日面圣,留供西苑万善殿者两阅月,常不卸帽,不脱伽黎,上传师真,留供大内,恩蒙顾问者非一一。然上如不问,则不敢强对。语不及古今政治得失,人物臧否,惟以第一义谛启沃圣心。盖不敢孤徵召僧伽之明诏也。
佛法的教义、僧侣的禅佛,对顺治帝的影响的确很深,也许佛法的修心养性、戒骄戒躁法以及淡泊人世一切名利是非的观念,正好能填补性格焦躁、粗暴的顺治帝的空虚的内心,这也是他所需要的精神寄托和生命支柱。在木陈和尚的《北游集》里面,曾这样写道
上龙性难撄,不时鞭扑左右,偶因问答间,师,启曰 “参禅学道人,不可任情喜怒,故曰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者此也。”上点首曰 “知道了”。后,近侍国柱语师云 “如今万岁爷,不但不打人,即骂亦希逢戏。又万岁爷极赞老和尚胸怀平坦,亦最慈和乐易。”
清朝顺治帝为什么出家
顺治帝为情所困是出家的诱因,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戏剧化的一生,他想要做些什么却是现实与想象中格格不入,种种的无奈积压之下,不说崩溃边缘,也差不多了。好不容易碰上红颜知己董鄂妃,还是红颜薄命早早死去,失去爱情寄托的顺治帝自然选择了出家这个信仰寄托了。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以后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清朝由关外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全国性政权。因此他虽然是清朝第三位皇帝,庙号却是世祖。
在世人的眼里,顺治帝无疑是幸运的,清朝在入关前后最艰苦的几年是在摄政王多尔衮指挥下突飞猛进的。等顺治帝稍微大点以后,手握大权的多尔衮又突然猝死,顺治帝得以顺利亲政,可以说是白捡了一个偌大的天下。
但顺治帝所谓的幸运人生对他而言无疑是痛苦的。
顺治帝的皇位是大哥豪格与叔叔多尔衮争夺皇位时妥协而来的。(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当时两方各有优势,因此选择了年幼的顺治帝福临继承皇位。
六岁的顺治帝登基以后不久明朝被李自成所灭,摄政王多尔衮因此趁机入关。入关以后多尔衮指挥下的清庭越来越强,先后灭了李自成之大顺和张献忠之大西还有南明的弘光与隆武政权。
多尔衮有了这些不世之功以后,越发肆无忌惮。当时身为傀儡的顺治帝的废立也就是在他的一念之间,为了稳住多尔衮,他的称号是一加再加,称之为皇父摄政王。甚至都传出顺治帝母亲孝庄太后下嫁于多尔衮之事。
这时期顺治帝的傀儡生涯可以说是既是提心吊胆又是耻辱的。
顺治七年,多尔衮猝死顺治帝得以顺利亲政。
大权在握以后,顺治帝以为可以打造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国度,结果是屡屡碰钉子。不得不说顺治帝可以说是清朝最有远见的皇帝,面对当时复杂的局势,他是大力重用汉人,颇有成效。却使当时的满洲贵族集团大为不满,因此引发了满汉矛盾,同时满洲贵族入关以后的迅速腐化,还有汉人之间的党争,也使顺治帝是一团糟。
而且南方因为剃发易服抵抗的是此起彼伏。
绕了一圈以后,顺治帝发现理想中的国度似乎渐行渐远,而自己也似乎永远摆脱不了多尔衮的阴影,只能活在雄才大略的多尔衮影子之下。
面对这种失败,年轻的顺治帝一方面继续不妥协的治国。(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一方面顺治十三年顺治帝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董鄂妃入宫,顺治十四年顺治帝又开始信仰佛教。
顺治帝对于董鄂妃的宠爱可以说是无与伦比,当时能与顺治帝谈心的人不多,董鄂妃也是个才女,顺治帝与其聊的很是开心,顺治帝感觉到自己的爱情来了,对于董鄂妃也是宠爱至极,甚至董鄂妃生下一个儿子以后,顺治帝高兴之余向天下宣告“此乃朕之第一子”,忽略了前面几个包括以后的康熙在内的皇子。
董鄂妃可以说是顺治帝的爱情寄托,无奈生活中的最后寄托了。
顺治十七年董鄂妃病逝,失去了爱情寄托的顺治帝彻底崩溃,因此转而开始大力信仰佛教,以信仰为寄托,几次大闹着出家。
甚至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得天花病死以后,到了今天都有很多人都怀疑顺治帝是借假死出家了。
结合顺治帝这“幸运”的一生来看,当了七年傀儡,母亲有着下嫁的耻辱风波。亲政十年治国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总是活在叔叔多尔衮的阴影之下,最后选择了以爱情为精神寄托,董鄂妃死后彻底崩溃,所以以佛教信仰为新的精神寄托而大闹着出家。
关于历史上顺治皇帝为什么出家和历史顺治帝真的出家了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