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天气预报(大数据与天气预报的关系)
天气预报每个平台的数据都不一样,这究竟是何原因?
因为它们都是一时间更新的,有的是几分钟一个更新,有的是一天一个更新更新的时间不同而已,所以可能每一家的天气预报预报的结果也都会不一样,我们只需要做一个参考就可以了。 天气预报是我们每个人基本上每天都要必看的一个内容,因为我们需要根据天气预报来预测我们第二天的出行情况以及穿衣薄厚程度,所以说天气预报是特别重要的,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也是十分有必要和十分重要。 但是有很多人都说天气预报预报出来的每一家都是不一样的,每一家预爆出来的情况都不一样,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纠结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去了解一个大概就可以了,毕竟天气预报是一个参考值,而且天气是在随时都会发生变化的,所以有的时候你看到这种情况了,我们只需要做一个参考就可以了。 再加上检测地点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的,而且我国气象系统目前有各类气象台站2600意义十余个,其中气象站2300个气象台310个遍及全国各地。所以说它们有一些误差也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只需要去做一个参考值就可以了,他们天气预报一般都是不会出现特别大范围的变动的。 而且天气预报是经过大数据计算而来的,分析的具体数据和方法都不太相同,分析的数据的结构也不一样,所以说如果结果不一样的话,我没必要去特别的深究,只要他们的测量的结果差不多就可以了,我们只需要去做一个参考。
为什么现在手机上的很多天气预报都不准?
不得不说,现在天气预报的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对于个人,相信大家安排出行的时候肯定会或多或少的关注一下天气。但是有时候天气预报并不是很准,导致错过了外出的机会或者被困在户外引起麻烦,为什么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不准呢?
预测都会有出入
其实不只是会有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不准的情况的出现,其他媒介上的天气预报都是一样的,数据来源都是气象局。但是大家可能会更加迷信于电视,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因为看起来似乎更加权威,其实不然,使用相同的数据预报出来的自然是一样的。
天气预报只是一个对天气的预测,根据现在的天气状态,云层,风力,温度等等因素对接下来的时间的天气状态做出一个预判,更多的时候也是比较准的。但是我们自身不能左右天气的变化,可能预测之后天气出现了其他不在意料中的转变,『天有不测风云』并不是一句空话。所以天气预报只是一个大概率的预测,并不是一件板上钉钉的必然事件。
时间跨度越长越难预测
现在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基本上都有时段天气预报,可以到精确到小时级别。一般来说,小时的天气都是比较准的,因为就在最近的时间里面,发生的不可预料的变化少,所以相对来说预报更准确。而一些三四天的,一周的,十五天的天气预报其实只是报了一个大概的天气走向,可能会下雨,但是下雨的天数并不准确,可能升温,但是上升到多少度也不能说定。时间越长,变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相对于中长期的预测,短时间的天气预报是更加准确的。
苹果和安卓的差别
不少细心的小伙伴已经发现,苹果的天气预报和安卓软件的天气预报都有差别,甚至 iOS 自带的天气预报和苹果装上的其他 App 的天气预报都不一样,为啥呢?其实是因为苹果自带的天气预报的数据并不是国内的气象局数据,而装上的其他国内软件则用了国内气象局数据导致,并不是胡乱来的,至于准确性,自然推荐采用本土数据的 App 了。
天气预报能预测15天以后的天气,它究竟靠什么做后盾?
我们看到的天气预报,是气象学家通过气象雷达与气象卫星收集大气、风向、大气含水量等大量数据,然后按照气象学里面的大气方程式等式子通过超级计算机进行运算而得出的预测。所以随着人们对大气原理的认识,能预测到半个月后甚至一个月后的天气情况,但是也由于目前的认识还比较有限,所以准确度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
01.气象雷达
如果浏览天气预报官网之类的网站,就会发现有雷达图,所使用的工具就是气象雷达。气象雷达利用无线电波,检测最远100千米之内的大气情况。它有四种波段,可以检测出短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判断是晴天、降水还是暴雨或者冰雹天气。检测短时间内是否有恶劣天气,比如强降水、台风等,最主要运用的手段就是天气雷达。
02.气象卫星
天气预报一定会有卫星图,其来源就是围着地球一圈圈转的气象卫星。气象卫星作为新出现的科技,功能强大,可以居高临下,从大气外观测地球大气运转情况,从更全局的位置来判断天气变化。并且气象卫星可以在短短一秒内拍摄上百张气象图片,极大丰富了气象数据,精确了预测结果,是当代气象学最依赖的工具之一。
我国的气象卫星领先于世界,特别是“风云家族”,也就是风云一号至四号,不仅为我国提供气象数据,也服务于整个世界。其中风云一号和二号处于半退役状态,我们所看到的气象云图数据主要来自于最先进的四号。
03.气象学方程式
光有数据还不够,还需要利用这些数据得出结论。这个时候就是数学大展身手的时候了,气象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了大气运转的规律,用方程式等数学手段总结出来,然后随着一秒可以进行上亿次运算的超级计算机的出现,气象学家就利用其处理这些数据,得出一个准确度相对较高的预测结果,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天气预报。
为什么天气这么难预警
夏季,强对流天气是天气预报里的常客,可对它的预警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明明上一秒还晴空万里,下一秒就乌云蔽日,天降大雨,这都是强对流天气在做怪。那么,强对流天气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如此难预警呢?

什么是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强度剧烈,常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其具有空间尺度小、 持续时间或生命史短、局地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是人们不得不预防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一般情况下,每小时降水量达到20毫米及以上,风速达到8级及以上,并伴有雷电,就可以判断为强对流天气。
从全国范围来看,夏季是强对流天气最高发的时段。夏季温度高、湿度强,空气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对流上升运动的动能,继而发生强对流天气的概率相对较高。但并非每个地区都是如此,如华南地区,三四月份经常下冰雹,但到盛夏反而少了。
强对流天气为什么如此难预警?
一方面与它的自身特点有关:突发性强——常常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狂风骤雨;生命史短——从发生到结束有时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或者时间更短;局地性强——马路这边下雨,可能另一边却是艳阳高照。正因如此,强对流天气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即便发出预警,提前半个小时预警也已属不易了。
另一方面是因为它“飘忽不定”的特点,导致我们对强对流天气的历史数据积累不足,不利于判断及分析。现代天气预报依赖于计算机强大的数值模式,如果缺乏最基本的数据,那么由此而建立的计算方程和假设可能就不合理,从而影响预测的精准程度。中央气象台在2007—2008年开始尝试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在这一方面仍处于初始阶段。不仅是我国,从世界各国来看,对于其强对流天气的信息掌握也都不够全面,因此想对这种天气进行精准预测还存在着很大难度。
还有就是强对流天气的“捕捉”难度大,对观测仪器有更高要求。一些尺度非常小的强对流天气,以龙卷风为例,它的活动空间范围有限,直径一般不大于1公里,生命史一般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因此,从全国组网的雷达监测上看来,就是几个像素点,好比“大网捞小鱼”,很难捕捉得到。
目前的观测网也有其限制,不能观测云的详细结构,包括雷达也只能观测到大云。但相信随着中小尺度雷达卫星观测的进行,未来我们可以对云的结构观测得更加全面,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也会更准确。
强对流天气会给人们带来很大影响,可能造成城市内涝、山洪、高空坠物、农作物损失、雷电灾害等,如何应对也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焦点。
面对短时强降水,行人在户外应尽量贴着建筑物前行。驾驶员遇到积水路段应减速慢行,确认安全后通过,并把车辆放在地势较高的地带。面对雷电,应避免外出,如需外出也应远离高压线及孤立的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露天的空地上。面对大风,行人应注意周边,远离广告牌、工棚等搭建物,尽快到抗风能力较强的建筑物内避雨。
如今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也越来越精准,天气预报也从预报服务时效上精细地划分出了各时段预报。大家平日里还是要时刻关注相关预报,尤其是在有出行计划的情况下,不然高高兴兴出个门,却被浇成“落汤鸡”的滋味可就不好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