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平津战役简介 平津战役简介30字

影评小编2023-04-11生活资讯48

平津战役简介 关于平津战役介绍

1、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2、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国民党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3、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平津战役简介及评价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历时64天,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平守军的和平改变,解放天津。

天津战役双方是怎么部署的 天津战役简介

天津战役为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1月平津战役中,人民 *** 东北野战军对 *** 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城市攻坚战。遵照中央军委及 *** 平津前线总前委命令,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野战军主力5个纵队22个师和特种兵司令部之炮兵、坦克、工兵等,共34万人夺取天津。同时以1个纵队(2个师)位于军粮城地区监视塘沽,并准备截歼天津突围的 *** 军队。此役,人民 *** 以伤亡2.3万人的代价,取得歼灭 *** 军13万余人与占领天津的胜利,为和平解决北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简介

天津战役是平津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攻坚战,由时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 *** 中央军委关于平津战役最初的作战计划是,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在把50多万 *** 军队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和塘沽5个孤立点后,先打下塘沽,以阻止 *** 部队海上外逃,迫使平津守敌放下武器,避免平津两大城市遭战火破坏。但是经过侦察发现,塘沽周围不适于构筑工事和展开兵力,平津守敌又企图顽抗,于是中央军委改变原定计划,决定首先攻取天津。天津地形复杂,市内被河流切成若干地区,周围又是沿海洼地,易守难攻,而守敌达13万人,并且绕城构筑了现代化防御工事。根据这种情况,考虑到天津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以及市内河流分布情况,制定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按照这个方针,东北野战军遂以第 l、第2、第 7、第 8、第 9纵队全部和第 12、第 6纵队各一部共22个师 34万人,配属大口径火炮 538门、坦克 30辆、装甲车 16辆,由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发起攻城作战。从1949年1月3日至12日,用了10天时间,扫清了天津外围的18个据点,完成了攻城的准备工作。曾先后3次要求守敌放下武器,但都遭到拒绝。于是,中国人民 *** 于1月14日上午10时发起总攻,500多门大炮经40分钟火力急袭,在守军防御体系上打开缺口;工兵在护城河上架设浮桥,随后,各步兵纵队由天津最窄的东西两侧发起对攻,仅一个小时即突入市区,与守军展开巷战,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至当日 15时,战斗结束,歼敌13万多人,活捉 *** 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胜利占领天津。整个战役中,除中纺七厂因守敌顽抗而被毁外,全市工厂、学校、街道大都保持完好。

蒋傅军部署

总兵力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军队即于九月三十日在塘沽登陆,进驻天津、北平、唐山、秦皇岛等地区,接着空运国军第九十四军到天津和唐山一带。一九四六年九月,又海运第六十二军到秦皇岛登陆,接替第九十四军在天津和唐山的驻区。一九四七年春美军撤走后,又于八月调第九十二军接替第六十二军在天津的驻区。以上国军的活动,都是在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的指挥下进行的。到一九四七年年底,华北“剿总”成立以后,即由“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指挥。

一九四八年十月,辽沈战役开始以后,傅作义将驻在天津的第九十二军一部调到葫芦岛,另一部调到唐山,增援锦西国军,其驻地又由第九十四军接替。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 向平绥线的张家口和新保安进攻,傅作义又将驻天津的九十四军两个师西调平绥线,将第八十六军由秦皇岛调驻天津。当张家口和新保安相继解放,傅作义的嫡系部队被歼后,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迫近平津,傅作义又于十二月十日急将第六十二军的两个师从北平、丰台凋到天津。

从此,天津战役前夕守卫天津的国军计有 第八十六军三个师,第六十二军两个师,第九十四军一个师,河北省两个保安师,天津市警备旅一个旅;临时增编的有第六十二军第三一七师和第九十四军第三0五师(人员武器不全),加上宪兵第四团、汽车兵团、警察等,共约十三万余人。

动机

1948年夏,经过易县、涞水战役的失败后,时任 *** 华北“剿总”总司令的傅作义鉴于 *** 的野战威力,采取了集结部队于平绥、北宁铁道线区的措施;将张垣、北平、天津作为三个基点,连同平津张铁路线上的重要城镇,预行工事设施,以为依据,实现所谓“灵活机动、集中优势”的“依城决战”方略。

然而9月下旬济南解放,十月初东北完全解放,华北的 *** 军更为孤立暴露。无论华东、中原 *** 的北进或东北 *** 的入关,联合起华北 *** ,都要形成为绝对优势。(当时傅所指挥的连杂编的护路旅、保安团以及后勤部队,不逾五十万。)对此形势再不容排成一线,必须集结一头,策定根本动向。计有三条路线

(一)傅内部属于察绥系,倾向西去,保察绥基地,但不能带动蒋嫡系中央军,尤其不能和马鸿逵合作,没有后路;

(二)蒋介石以徐(州)海(州)在危急中,想放弃平津,免蹈辽沈复辙,给傅以华东全责,依青岛为后路,以图挽救淮海危局;

(三)美国以司徒雷登通过胡适等人的呼喊,要以军火直接给傅,就须东靠,死踞津、沽海口,扰乱华北。

十月后,蒋介石与傅作义不断讨论,最终傅倾向于“依托美援保持津沽”的向东靠,以观望形势。其认为有能力保住平津,支撑华北(防止东野直驱徐蚌),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

依照此意图,陈长捷在天津构筑的大量工事,进行固守。

战略

天津市的碉堡工事始于日本侵占天津的时期。日军曾在天津市郊的主要交通要道构筑红砖碉堡,有的高及一丈多,有的低及数尺,大大小小总共有几十个,并在碉堡周围架设一层铁丝网。在一九四五年间,美军接替日军,加筑一些铁丝网。国军接替美军后,更积极修筑碉堡工事。一九四六年间,第九十四军在高碉堡驻有部队,又加筑一些鹿砦的障碍物。而后于1947年,进一步完善了天津环城碉堡工事线。此时,天津城防工事长达八十四华里。有一道宽五米、深三米的护城河。内墙顶到河底高达七米,墙内每隔三十米有一座碉堡。环城围绕一道铁丝网和电网,沿着护城河有大型碉堡三百八十多个,连同市内纵深的碉堡先后完成共约一千多个。环绕天津市护城河放进运河河水和海河潮水,经常水深保持两三米左右。沿着环城碉堡工事线只留了八个门为出入交通,其余都围绕了铁丝网。每个大型碉堡部安装了电话,足够一班兵力的驻用。而且在护城河内墙各大型碉堡之间还构筑散兵坑掩蔽部和交通壕及马路,连贯一起,便于使用汽车运送人员、弹药、粮食的补给。原来天津市周围是广阔平坦的水网地带,可以四通八达的,自从构筑环市碉堡工事线以后,形成了天津城防形势。在战事尚未迫近天津市郊的时期,只有在八个门来往交通,每个门都驻有警察和宪兵,检查行人和车辆,入夜闭门。其余地段筑有铁丝网和护城河,不易通行。

但 *** 方面对解放战争的发展情势判断不足,认为将来主力作战会在天津外围一百里或几十里的地区,天津市为后方而不是前线,以一个师或两个师必要时一个军防守天津就足够了,故而当时环城碉堡工事过于靠近天津市区。1948年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再向天津市商民筹款几十亿元法币,加筑水泥钢筋碉堡几十个,分布在天津市郊的主要地区在战前又仓促修建了一些以红砖墙构成的工事。其将外围防御阵地前1000米以内的树林、房屋清除以利于射击视野,并布了4万颗地雷。同时还在市内各主要马路、胡同巷口等地筑了380多座大碉堡,此外,还将运河水引入护城河,使护城河的水深达3米。国军在天津连年构筑碉堡工事,是企图凭借坚强工事而作顽强抵抗。

部署

十二月十一日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在平津交通被切断、北平形成孤立据点的情况下,依据北平、天津和塘沽的现存残余部队,最后对华北地区作出“防守”计划,将天津和塘沽为一个防守区,以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兼任司令,陈长捷兼任副司令,陈长捷兼任天津警备司令、天津防守司令,第六十二军军长林伟涛和第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兼任副司令。

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一日,陈长捷根据傅作义对平、津、塘的整个部署,认为应固守天津,将强城防,又判断敌人主攻方向为天津北面宜兴埠、丁宁沽方向而来,那里没有河流,容易使用大兵团接近。其将天津市分为三个防守区,他并指定西北区以第六十二军担任,由林伟涛指挥;东北区以第八十六军担任,由刘云瀚指挥;南地区以第九十四军第四十三师担任,由陈长捷兼任指挥;其余部队为总预备队在耀华中学附近。

共军部署

总兵力

东北野战军集中第三十八军(一纵)、第三十九军(二纵)、第四十四军(七纵)、第四十五军(八纵)、第四十六军(九纵)五个陆军军、第四十三军(六纵)第一二八师(十七师)、第四十九军(十二纵)第一四五师(三十四师)共二十二个步兵师及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大部(野炮四个营、十榴四个营、重炮五个营、重迫击炮三个营、高射炮五个连、坦克二十九辆、装甲车三十辆、工兵四个营)约三十四万人组成东西两个突击集团对天津 *** 守军发起总攻。西突击集团由第三十八军(一纵)、第三十九军(二纵)组成,自和平门南北两侧突破,向市区金钢桥、金汤桥及其以南地区(今解放桥以北)挺进;东突击集团由第四十四军(七纵)、第四十五军(八纵)组成,自民族门、民权门突破,也向市区金钢桥、金汤桥、胜利桥(今北安桥)及其以南地区(今解放桥以北)挺进;南集团由第四十六军(九纵)和第四十九军(十二纵)第一四五师(三十四师)组成,在前后尖山、黑牛城、纪家庄和灰堆地段进行辅助攻击。第四十三军(六纵)第一二八师(十七师)为总预备队。

部署

天津战役前,中央军委最初部署先歼塘沽之敌,控制出海口,从而防止傅作义逃跑。但刘亚楼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先攻塘沽有诸多不利 塘沽以东、以北地形开阔,盐田连绵,冬季不结冰,不能构筑工事,不便大部队运动与迎敌,更不能对敌形成四面包围;敌17兵团司令部及防守司令部均设在军舰上,很容易逃脱……为了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想法,刘亚楼进行了实地勘查,并听取各纵队的意见,最终决定不打塘沽转而夺取天津。中央军委同意改打天津的决定,并任命刘亚楼担任天津前线司令员。

1949年1月2日, *** 天津前线指挥部根据天津地形特点和敌军布防情况,拟定了天津战役作战方针,即 “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1月6日至8日, *** 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开会议,决定首先打下天津,尽早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目标

在天津战役前,东北野战军总部在战役的部署中,东北野战军天津前线指挥部将主要攻击方向定在天津中部。

具体部署是 西线,由一纵、二纵配属特种兵纵队三分之二炮兵组成西集团,为第一主攻方向。从西向东攻击,由天津西南和平门(小西营门)南北地段突破,即从和平门两侧(在和平门、西营门、胜利门间),以金汤桥为第一目标,迅速与东集团会合,然后会同南集团,歼灭南半城之敌,尔后视情况向北半城发展。

东线,由七纵、八纵配属特种兵纵队三分之一炮兵,组成东集团,为第二主攻方向。从东向西攻击,由天津城东之王串场(民权门)、民族门地段,从民权门(在民权门、民族门、中正门间)两侧由东向西实施主要突击,第一步到达金汤桥与西集团会合,然后七纵向南半城发展,以八纵向北半城攻击。

“平津战役”的简介是什么?

【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剿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整师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区。使古都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和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的精锐师团丧失殆尽。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已经基本确定。

【平津战役的小故事】

老英雄隐姓埋名40年真实身份震惊总参。

1998年7月11日,解放军301医院,一个身患肺癌的病人在昏迷中不停地喊着 “首长,我被包围了,向我开炮。”“连长牺牲了,战士们全牺牲了,请求支援。”“报告首长,我突围了……”见此情景,围在他身边的亲人和总政的领导都哭了。

病人叫张国福,40年前,他是全军闻名的特级战斗英雄。他参加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进军四川”、 “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等众多战役,因作战勇敢,屡建奇功,张国福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两次、小功五次,并荣获“四野”授予的“孤胆英雄”、“开路先锋”、“青年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他曾获得东北人民解放军英雄奖章两枚、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纪念章一枚、毛泽东奖章一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独立奖章一枚……1950年9月,张国福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当时19岁的他是众多英雄中最年轻的一位。会议期间,张国福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亲切接见。

但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人物,复员回到地方,对赫赫战功只字不提,甚至连他的家人也无从知晓。他甚至将原名“张国富”中的“富”改为“福”,在地方一家火药厂默默埋头工作40载,直到女儿一次路过西安,顺道到父亲所在的47军军部打探父亲的过去,才发觉她的父亲非同一般的经历。

参军仅半年,16岁的张国福就在一次战役中孤身活捉了国民党军队一名中将

张国福是吉林榆树县新立镇人。1946年,他从家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1948年入了党,先后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参军仅半年,16岁的张国福就在一次战役中孤身活捉了国民党军队一名中将。

那是1947年5月,我军向东北国民党部队发起夏季攻势,张国福所在的独立三师九团负责攻打吉林市北面的江密峰。双方激战到下午3点多,还有345.6高地难以拿下。此时,一营长、三营长、一连长和三连指导员都牺牲了,战友们也成批地倒下,张国福也打红了眼,趁我军炮火暂时压住对方火力,突地从掩体里跃起,不顾一切地冲到了对方指挥所面前,举着手榴弹,大喊一声 “投降不杀”!国民党指挥所里的人都吓傻了,乖乖地当了这个16岁的小战士的俘虏,这其中就包括国民党中将赵伯昭。指挥所被占,剩下的敌人乱了阵脚,我军则一鼓作气攻上山头,全歼江密峰守敌。战后,《猛进报》以《16岁放牛娃张国富活捉国民党中将赵伯昭》为题,报道了这段传奇的战斗故事,一下子使张国福成了独立三师的名人,并且被记大功一次。

“快命令你的部队放下武器,不然我就与你们同归于尽”

张国福最大的一次战功是在解放东北全境的辽沈战役中攻打胡家窝棚廖耀湘司令部的战斗中。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发动,在毛泽东“这次决战不能让蒋军出东北”的指示下,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野战军连克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义县、锦州等地,蒋介石急调廖耀湘指挥5个军12个师共10万人的“西进兵团”前来助战,被我军拦截在黑山、大虎山一带,双方短兵相接,又一场恶战开始了。

战斗打到“胶着”状态时,张国福所在的部队知道敌军司令部就在他们战斗的一带,但会不会碰上,能不能拿下,他们也无法预测。在攻打一个叫“胡家窝棚”的地方时,敌人的阻击炮火十分猛烈,几十次的冲锋,都因战士伤亡惨重,进攻无果。又一次冲锋被敌炮火挡住后,张国福假装被击中,伏在一片阵亡的战友身旁,没有退回阵地。当部队再一次吹响冲锋号,距离敌人最近的张国福投出一颗手榴弹后,借着手榴弹爆炸的短暂片刻,手持爆破筒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敌指挥所,向敌指挥官大喊 “快命令你的部队放下武器,不然我就与你们同归于尽!”就在敌指挥官被吓得不知所措的时候,身后的战友们已经冲了上来,敌指挥官一看大势已去,当即命令士兵停止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