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原文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什么意思,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卷
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自《顾炎武·清朝艺苑》。
2.文中的宜的意思是他的学问;诣的意思是达到。
3. 《顾炎武·清朝艺苑》原文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4.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
5.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6.若和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7.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8.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如何翻译?
翻译问 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自《清朝艺苑》,原文节选如下
作者 清代-顾炎武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二羸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中文译文
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马驮着书跟随自己。有时候到了边塞的岗亭和堡垒(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如堡垒,边塞岗亭),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考察当地的地理。
扩展资料
文章解读
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顾炎武手不释卷》一文,用非常精简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书,“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
可贵的是顾炎武并不是读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书》。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翻译
1、译文
顾炎武(字亭林)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 出门就随身带一骡二马驮书。有时候到了边塞岗亭,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
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也应当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2、原文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扩展资料
一、文章中心
亭林先生手不释书体现了顾炎武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文章主要表现了顾炎武勤奋、严谨、专注的特点,并写了顾炎武读书,考察的内容。
二、作品赏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亭林先生轶事》一文,用非常精简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书。
可贵的是顾炎武并不是读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亭林先生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