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乐山大佛的发髻 乐山大佛的发髻图片

影评小编2023-04-08生活资讯49

为什么乐山大佛的发髻是1201个?

这个1021个发髻,不只是为装饰,实则隐藏着玄机,这对乐山大佛也是一种保护。

所有的发髻都是用石头做成的,紧密地排列在18个层次上,它们可以减轻雨水对佛像的侵蚀,这和我们的排水系统很相似。而乐山大佛之所以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与其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每当雨天被雨水冲刷后,佛像就会掉色。

那1021个发髻像一条沟渠,完美地把雨水冲下来,同时又不伤到乐山大佛的表面,可见设计这座大佛的人是充满智慧的。雨蚀对雕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个完美的建筑,我们不仅要注重其外观,更要注重其实用性,这是首先要考虑的。

发髻的秘密

1962年,工作人员在维修大佛时,用粉笔编号数清大佛顶上的头发上的螺髻,共有1021个。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质是用石块逐个嵌上去。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5-15毫米。

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的存在不仅可以装饰佛像。大佛头头部共有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来缓解雨水对佛像的侵蚀,甚至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清代诗人王士祯也有咏乐山大佛诗曰“泉从古佛髻中流”。

不止螺髻,大佛上的衣领和衣纹皱褶也有排水沟,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

这些设计精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

乐山大佛的发髻是排水系统,起到保护大佛的作用。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其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

乐山大佛的发髻其实是排水系统,在大佛的头部一共有18层螺髻,其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在正胸的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的后侧水沟相连接,共同构成一个排水系统,起到保护大佛的作用。

同时,在大佛的两耳背后靠山崖的地方,有洞穴左右相同,并且其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个洞,但是并没有凿通。乐山大佛上的水沟和洞穴,共同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乐山大佛的特点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其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的脚面上可以围坐百人以上,其两侧的沿江崖壁上,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

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

乐山大佛的发髻除了装饰作用,它还是个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全名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别称 凌云大佛)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处,是世界上高度最高的石佛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先后历经3位负责人,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的具体始建时间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仅记载了一个大致的唐代“开元初”,最早是由贵州僧人海通和尚主持修建的,修凿的佛像为弥勒佛,其目的是为了减弱该河流交汇处的水势。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

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乐山大佛的设计特点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乐山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