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巴兰河天气预报(坝兰河天气预报)

影评小编2022-11-14生活资讯151

Internet什么意思

Internet(英特网)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发展非常慢,到90年代才开始迅速发展。现在英特网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的,联在英特网上的电脑有数亿台。上面的资料、信息数不胜数,所以有人把英特网叫成是信息的海洋、知识的海洋

以往的通信线路是有一层层的控制枢纽,干线和支线组成的,毁掉高层的枢纽或干线,则下面的支线就没有用了。要传递的消息就象战场上派出去的通信员,沿着几条可用的线路,通过一个个的枢纽,从甲地到乙地。如果这些线路或枢纽被毁,甲地和乙地就失去了联系。一个叫做玻尔·巴兰的38岁的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一个想法。理想的通信线路应该象一张渔网,那是平面的,没有层次,没有控制中心。甲地和乙地之间,就象渔网上的两个结点一样,可以有无数条线路相通。即使把渔网炸几个大窟窿,剩下来的破网虽然离离拉拉,但上面的任何两点还是联着的。

那么,平时消息走什么线路呢?科学家们提出,把要传递的消息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写上目的地,然后撒到这个网上,让它们沿着网线自己奔向目的地。那么,路途不通走丢了怎么办呢?不要紧,这些消息块可以不断复制,持续不断地往网上撒,一直到消息到达目的为止。这时候的消息已经不是一个两个通信员了,而象一群一群的信鸽。关键是,这些信鸽,电子信号的复制几乎是不需要时间不需要成本的,而传递的速度就是光束,一秒钟可以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在那个“渔网”上走点冤枉路也不在乎的。

这就是英特网的概念来源。但是玻尔·巴兰并没被人称为英特网之父,因为从这个概念到现在的英特网还有一段遥遥长途。

1969年,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想把位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等地的四台高级计算机联结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国防科研计划,用的是联邦预算,但是按照美国的法律和政策,这样的计划并不是由实施计划的国防部某局招人来做,而是要按一定程序向社会招标,由民间公司来做的。我不知道国防部的官员们把这样高级而绝密的东西放出去,他们怎么放心得了,但是美国的所有高级科研项目都是这样发包的,从空军的最新式战斗机的研制到簦月和航天飞机。结果,一个叫做 BBN的公司争得了这个项目。这四台计算机联成了一个四地共用的网,叫先进研究项目局网,简称阿帕网。

美国国防部为这个阿帕网是很花了点钱的。到1971年,15台计算机联入了这个网,1972年,发展到37台。这个计算机网使分布在全国各地民间公司,大学研究所的各色人等,都可以分享这些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互通信息,甚至可以远距离编写程序。

然后,国防部的官员马上发现,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学、公司和机关的可以使用这个计算机网的人们不知不觉已经把这个联邦资助的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变成了一个高速的电子邮局。在阿帕网上流通的主要不再是计算资料,而是个人邮件和信息。研究人员用阿帕网交换研究心得,协调研究进度,而更多的是个人之间的问候交谈,小道消息,甚至他们最喜欢的科学幻想。

这样的用法和工作无关,照说是美国的工作单位里很忌讳的一种“揩油”的行为,也有人对此皱眉头,但是没有人出面禁止,事实上也禁止不了。为什么呢?因为阿帕网是平面铺开的,它没有一个中心。任何一个大学或研究所,只要拥有一定能力的计算机,很容易联结到这个网上,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这使得阿帕网的平面伸展非常容易,而且可以无穷无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是阿帕网的首倡者,是最初出钱的单位,但是它并不是阿帕网的所有者。阿帕网上的计算机分属于各个单位,而通信线路则主要是从电话公司租借的。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的官员们并不能控制那上了网的个人,他们不归它管。

1984年,国家科学基金会加入了联网的行动,协调取得了一些重要技术突破。几个和科研有较深关系的联邦政府部门,象宇航局、卫生部、能源部等等,纷纷联入网络。在TCP/IP标准出来以后,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网络就都可以用现成的通信线路联成网,在这一标准下分享数据信息。国际互联网就这样诞生了。

1989年,阿帕网正式结束。没有人注意这个事件,因为短短几年里,英特网已经在世界各地变得家喻户晓了。那么,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谁是英特网之父呢?

你可以说,英特网之父是冷战时代的核竞赛。可是,问题来了。怎样在核打击下保存通信能力的问题不仅美国有,它当年的对手苏联也有。既然美国人在想这个问题,苏联人一定也在想这个问题。当年你造一个原子弹,我就再造一个氢弹,你发一个“和平号”宇宙飞船,我就来一个“阿波罗”簦月。要是美国人在那些年里没有发明创造出英特网,苏联人会创造出来吗?

我的回答是,苏联永远也不会创造出英特网来。

这不是科学技术的水平问题。美苏的科学家可谓旗鼓相当。既然双方有同样的问题,那么苏联的科学家早晚也会想到玻尔·巴兰的主意。可是,既然这是为了解决生死存亡的军事战略问题,这个主意一旦让对方也实现,岂不优势全失?所以,第一要保密,第二要高度中心控制,这个网一定要捏在国防部手里,可不能让他的对手也给用了去。苏联要是动手创建这样一个网,可以想见一定会这样做的。美国的国防部可能也会有人想到这样控制,可是它做不到。

我们触及了英特网诞生和发展的一个制度性条件,权力和利益的分享。

美国联邦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老百姓的税金。怎样向老百姓交代得过去,是联邦花钱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的。纳税人是主人,联邦官员是主人雇来办事的。从小地方来说,联邦政府各分支各部门为此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首都华盛顿几乎所有的联邦部门,包括国会、白宫、最高法院、国防部、联邦调查局,都要有专门的地方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小民百姓,“随便看看”。还要用录像、展览、免费资料向大家解释这个部门在干些什么。凡是联邦政府的博物馆、艺术展览、森林公园,都是免费提供服务,从紧急救援到公路上的标志信号。而且,你会发现,这些地方的联邦工作人员都特别的彬彬有礼。

从大地方来说,联邦政府的花钱项目在国会辩论通过的时候,不仅要解释这项目对国家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信服,这对纳税人有什么好处,特别是对民间的经济有什么好处。所以,美国历来的做法是,政府重大花钱项目不是主管部门自己招人做的,它必须按照一定程序发包给民间,刺激民间经济的发展,这就好比是政府向民间购买一块“千人糕”。美国人特别忌讳政府部门的一手包办。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政府部门的腐败和浪费不容易失控,因为民间的公司是有竞争的,永远有别人的眼睛在盯着。而对于一手包办一手遮天的权力部门来说,腐败是不治之症。

美国人的概念是,如果你用的是纳税人的钱,那么你得到的成果应该让纳税人分享。大学里的博士研究如果用的是政府的资助,论文或发明成果就属于纳税人,你要是去申请专利纳为己有,那是非法的。在英特网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就是万维网的浏览器软件,它使得全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计算机的人可以检索、索取、显示其他地方不同计算机中的数据、资料和图象。第一个重要的浏览器,“马赛克”,是在伊利诺大学的超级计算机中心的科学家编写的。它是在联邦政府资助下完成的,所以从第一天起就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免费取得的,包括它的源程序。这样的软件如果是一个公司或个人所有的话,那就是一个铁定的发财机会。在它以后的“网景”就是凭着类似的一个浏览器软件,短短几年就造就了一个大公司。“马赛克”的版权现在还是伊利诺大学的,但是谁也不能用它发财。

今天的平面结构的英特网具有太多的平等和分享的特点。英特网是没有中心的,没有层次的,没有上下级的关系,甚至“敌我不分”。当年阿帕网开始自我扩展的时候,美国国防部就不能说它拥有阿帕网。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说他是英特网的所有者,没有人能够阻止谁的计算机联上网,也没有人能够说他是英特网的拥有者,没有人能够阻止谁的计算机上网,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谁离开,甚至没有人确切知道,到底有多少计算机、多少人、多少数据和信息在这个网上。但是所有联上网的人,在分享网上的数据信息的权利上,却是一律平等的,不管你是在华盛顿,还是在非洲。在阿帕网发展的初期,这种平面结构和平等分享的特点就必须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形成。

英特网好人可以用,“坏人”也可以用。英特网上有无数有用的资料数据,也有数不清的恶劣的“垃圾”,从色情资料到教唆怎样制造邮包炸弹,应有尽有。政府难道不加强管理吗?不是不想管,联邦政府国会和白宫都想管过,但是美国的宪法传统忌讳由政府来决定什么是宝贝,什么是垃圾,尽管对你我来说,有时候宝贝垃圾是一目了然的,可是美国人习惯于不把一己之看法强加于人,当然也就不让政府的观点强加于人。这就是意图打击网上色情资料的联邦正经通讯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废除的文化背景。要是美国国防部从阿帕网一开始就能来个“加强管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英特网了。

家里装了电话的人都知道,只有当你想通话的人也有了电话的时候,你的电话才有用。装了电话的人都恨不得自己所有的朋友也都装上电话。当你的朋友都有电话的时候,你就发现没有电话几乎是不可忍受的了。上网也是一样。

英特网所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英特网的好处,和上网的信息资料的数量成正比。如果没有你所需要的大量资料信息,英特网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一个电子信箱的作用。但是,如今的英特网上,几乎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一切资料,从全世界几乎所有地方的天气预报,到任何一个生僻的英语单词的解释,从常用的免费软件,到免费的电子信箱,免费的网页,以及象 ICQ这样的免费的通讯服务。这一切都要有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美国几乎所有象样的大公司都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一定的服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大方呢?

我们触及了造就今日英特网的第二个社会条件,那就是自由经济制度下的竞争。

美国的商家在网上免费提供信息资料和种种服务,不仅是看中了英特网所创造的可能的商业机会,更要紧的是,只要它的竞争对手上了网,它就不敢不上网。它的竞争对手提供了一定的服务,它就不敢不提供更好的服务。美国的商家,再大也有竞争对手,联邦有反托辣斯法,防的就是大公司垄断。是自由经济的竞争把商家逼上了英特网,纷纷向公众提供网上服务,这才造就了如今英特网上及其丰富的超出以往想象的数据资料库。自由竞争也使得平民百姓上网的代价迅速下降,这也使得美国的角角落落里都有了英特网。

所以,英特网之父是造就英特网的条件,那就是权益分享的政治制度和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我特别想说的是,这两个条件在现实中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你不能只要一个而不要另一个。技术的突破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苏联没有这两项条件,所以英特网不诞生在冷战中的那一方,不是偶然的。

英特网虽然产生于冷战和对抗,但是今天的英特网却展现了真正冷战后的面貌,在这个网上人人平等。我在美国乡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农舍里从网上查到的所有资料,任何人在莫斯科、在上海、在巴格达都可以查到。英特网暗示了下一个世纪人类关系的一种新的可能性。怎样看待这种可能性,就靠各自的悟性了。

求英特网的来历。

英特网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发展非常慢,到90年代才开始迅速发展。现在英特网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的,联在英特网上的电脑有数亿台。上面的资料、信息数不胜数,所以有人把英特网叫成是信息的海洋、知识的海洋

以往的通信线路是有一层层的控制枢纽,干线和支线组成的,毁掉高层的枢纽或干线,则下面的支线就没有用了。要传递的消息就象战场上派出去的通信员,沿着几条可用的线路,通过一个个的枢纽,从甲地到乙地。如果这些线路或枢纽被毁,甲地和乙地就失去了联系。一个叫做玻尔·巴兰的38岁的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一个想法。理想的通信线路应该象一张渔网,那是平面的,没有层次,没有控制中心。甲地和乙地之间,就象渔网上的两个结点一样,可以有无数条线路相通。即使把渔网炸几个大窟窿,剩下来的破网虽然离离拉拉,但上面的任何两点还是联着的。

那么,平时消息走什么线路呢?科学家们提出,把要传递的消息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写上目的地,然后撒到这个网上,让它们沿着网线自己奔向目的地。那么,路途不通走丢了怎么办呢?不要紧,这些消息块可以不断复制,持续不断地往网上撒,一直到消息到达目的为止。这时候的消息已经不是一个两个通信员了,而象一群一群的信鸽。关键是,这些信鸽,电子信号的复制几乎是不需要时间不需要成本的,而传递的速度就是光束,一秒钟可以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在那个“渔网”上走点冤枉路也不在乎的。

这就是英特网的概念来源。但是玻尔·巴兰并没被人称为英特网之父,因为从这个概念到现在的英特网还有一段遥遥长途。

1969年,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想把位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等地的四台高级计算机联结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国防科研计划,用的是联邦预算,但是按照美国的法律和政策,这样的计划并不是由实施计划的国防部某局招人来做,而是要按一定程序向社会招标,由民间公司来做的。我不知道国防部的官员们把这样高级而绝密的东西放出去,他们怎么放心得了,但是美国的所有高级科研项目都是这样发包的,从空军的最新式战斗机的研制到簦月和航天飞机。结果,一个叫做 BBN的公司争得了这个项目。这四台计算机联成了一个四地共用的网,叫先进研究项目局网,简称阿帕网。

美国国防部为这个阿帕网是很花了点钱的。到1971年,15台计算机联入了这个网,1972年,发展到37台。这个计算机网使分布在全国各地民间公司,大学研究所的各色人等,都可以分享这些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互通信息,甚至可以远距离编写程序。

然后,国防部的官员马上发现,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学、公司和机关的可以使用这个计算机网的人们不知不觉已经把这个联邦资助的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变成了一个高速的电子邮局。在阿帕网上流通的主要不再是计算资料,而是个人邮件和信息。研究人员用阿帕网交换研究心得,协调研究进度,而更多的是个人之间的问候交谈,小道消息,甚至他们最喜欢的科学幻想。

这样的用法和工作无关,照说是美国的工作单位里很忌讳的一种“揩油”的行为,也有人对此皱眉头,但是没有人出面禁止,事实上也禁止不了。为什么呢?因为阿帕网是平面铺开的,它没有一个中心。任何一个大学或研究所,只要拥有一定能力的计算机,很容易联结到这个网上,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这使得阿帕网的平面伸展非常容易,而且可以无穷无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是阿帕网的首倡者,是最初出钱的单位,但是它并不是阿帕网的所有者。阿帕网上的计算机分属于各个单位,而通信线路则主要是从电话公司租借的。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的官员们并不能控制那上了网的个人,他们不归它管。

1984年,国家科学基金会加入了联网的行动,协调取得了一些重要技术突破。几个和科研有较深关系的联邦政府部门,象宇航局、卫生部、能源部等等,纷纷联入网络。在TCP/IP标准出来以后,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网络就都可以用现成的通信线路联成网,在这一标准下分享数据信息。国际互联网就这样诞生了。

1989年,阿帕网正式结束。没有人注意这个事件,因为短短几年里,英特网已经在世界各地变得家喻户晓了。那么,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谁是英特网之父呢?

你可以说,英特网之父是冷战时代的核竞赛。可是,问题来了。怎样在核打击下保存通信能力的问题不仅美国有,它当年的对手苏联也有。既然美国人在想这个问题,苏联人一定也在想这个问题。当年你造一个原子弹,我就再造一个氢弹,你发一个“和平号”宇宙飞船,我就来一个“阿波罗”簦月。要是美国人在那些年里没有发明创造出英特网,苏联人会创造出来吗?

我的回答是,苏联永远也不会创造出英特网来。

这不是科学技术的水平问题。美苏的科学家可谓旗鼓相当。既然双方有同样的问题,那么苏联的科学家早晚也会想到玻尔·巴兰的主意。可是,既然这是为了解决生死存亡的军事战略问题,这个主意一旦让对方也实现,岂不优势全失?所以,第一要保密,第二要高度中心控制,这个网一定要捏在国防部手里,可不能让他的对手也给用了去。苏联要是动手创建这样一个网,可以想见一定会这样做的。美国的国防部可能也会有人想到这样控制,可是它做不到。

我们触及了英特网诞生和发展的一个制度性条件,权力和利益的分享。

美国联邦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老百姓的税金。怎样向老百姓交代得过去,是联邦花钱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的。纳税人是主人,联邦官员是主人雇来办事的。从小地方来说,联邦政府各分支各部门为此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首都华盛顿几乎所有的联邦部门,包括国会、白宫、最高法院、国防部、联邦调查局,都要有专门的地方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小民百姓,“随便看看”。还要用录像、展览、免费资料向大家解释这个部门在干些什么。凡是联邦政府的博物馆、艺术展览、森林公园,都是免费提供服务,从紧急救援到公路上的标志信号。而且,你会发现,这些地方的联邦工作人员都特别的彬彬有礼。

从大地方来说,联邦政府的花钱项目在国会辩论通过的时候,不仅要解释这项目对国家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信服,这对纳税人有什么好处,特别是对民间的经济有什么好处。所以,美国历来的做法是,政府重大花钱项目不是主管部门自己招人做的,它必须按照一定程序发包给民间,刺激民间经济的发展,这就好比是政府向民间购买一块“千人糕”。美国人特别忌讳政府部门的一手包办。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政府部门的腐败和浪费不容易失控,因为民间的公司是有竞争的,永远有别人的眼睛在盯着。而对于一手包办一手遮天的权力部门来说,腐败是不治之症。

美国人的概念是,如果你用的是纳税人的钱,那么你得到的成果应该让纳税人分享。大学里的博士研究如果用的是政府的资助,论文或发明成果就属于纳税人,你要是去申请专利纳为己有,那是非法的。在英特网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就是万维网的浏览器软件,它使得全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计算机的人可以检索、索取、显示其他地方不同计算机中的数据、资料和图象。第一个重要的浏览器,“马赛克”,是在伊利诺大学的超级计算机中心的科学家编写的。它是在联邦政府资助下完成的,所以从第一天起就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免费取得的,包括它的源程序。这样的软件如果是一个公司或个人所有的话,那就是一个铁定的发财机会。在它以后的“网景”就是凭着类似的一个浏览器软件,短短几年就造就了一个大公司。“马赛克”的版权现在还是伊利诺大学的,但是谁也不能用它发财。

今天的平面结构的英特网具有太多的平等和分享的特点。英特网是没有中心的,没有层次的,没有上下级的关系,甚至“敌我不分”。当年阿帕网开始自我扩展的时候,美国国防部就不能说它拥有阿帕网。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说他是英特网的所有者,没有人能够阻止谁的计算机联上网,也没有人能够说他是英特网的拥有者,没有人能够阻止谁的计算机上网,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谁离开,甚至没有人确切知道,到底有多少计算机、多少人、多少数据和信息在这个网上。但是所有联上网的人,在分享网上的数据信息的权利上,却是一律平等的,不管你是在华盛顿,还是在非洲。在阿帕网发展的初期,这种平面结构和平等分享的特点就必须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形成。

英特网好人可以用,“坏人”也可以用。英特网上有无数有用的资料数据,也有数不清的恶劣的“垃圾”,从色情资料到教唆怎样制造邮包炸弹,应有尽有。政府难道不加强管理吗?不是不想管,联邦政府国会和白宫都想管过,但是美国的宪法传统忌讳由政府来决定什么是宝贝,什么是垃圾,尽管对你我来说,有时候宝贝垃圾是一目了然的,可是美国人习惯于不把一己之看法强加于人,当然也就不让政府的观点强加于人。这就是意图打击网上色情资料的联邦正经通讯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废除的文化背景。要是美国国防部从阿帕网一开始就能来个“加强管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英特网了。

家里装了电话的人都知道,只有当你想通话的人也有了电话的时候,你的电话才有用。装了电话的人都恨不得自己所有的朋友也都装上电话。当你的朋友都有电话的时候,你就发现没有电话几乎是不可忍受的了。上网也是一样。

英特网所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英特网的好处,和上网的信息资料的数量成正比。如果没有你所需要的大量资料信息,英特网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一个电子信箱的作用。但是,如今的英特网上,几乎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一切资料,从全世界几乎所有地方的天气预报,到任何一个生僻的英语单词的解释,从常用的免费软件,到免费的电子信箱,免费的网页,以及象 ICQ这样的免费的通讯服务。这一切都要有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美国几乎所有象样的大公司都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一定的服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大方呢?

我们触及了造就今日英特网的第二个社会条件,那就是自由经济制度下的竞争。

美国的商家在网上免费提供信息资料和种种服务,不仅是看中了英特网所创造的可能的商业机会,更要紧的是,只要它的竞争对手上了网,它就不敢不上网。它的竞争对手提供了一定的服务,它就不敢不提供更好的服务。美国的商家,再大也有竞争对手,联邦有反托辣斯法,防的就是大公司垄断。是自由经济的竞争把商家逼上了英特网,纷纷向公众提供网上服务,这才造就了如今英特网上及其丰富的超出以往想象的数据资料库。自由竞争也使得平民百姓上网的代价迅速下降,这也使得美国的角角落落里都有了英特网。

所以,英特网之父是造就英特网的条件,那就是权益分享的政治制度和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我特别想说的是,这两个条件在现实中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你不能只要一个而不要另一个。技术的突破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苏联没有这两项条件,所以英特网不诞生在冷战中的那一方,不是偶然的。

英特网虽然产生于冷战和对抗,但是今天的英特网却展现了真正冷战后的面貌,在这个网上人人平等。我在美国乡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农舍里从网上查到的所有资料,任何人在莫斯科、在上海、在巴格达都可以查到。英特网暗示了下一个世纪人类关系的一种新的可能性。怎样看待这种可能性,就靠各自的悟性了。

马来西亚和中国的气候、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有哪些啊?

1 离赤道很近,但并不在赤道上。

2 气候 马来西亚:热带雨林气候 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中国南方: 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我国的云南部分地区气候接近于马来西亚。

3 地势 我国南方主要是丘陵山地、丘陵:东南丘陵 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山非常的多

少部分热带雨林。 马来西亚:西马和东马的地形彼此相似,大部分地区为低丘浅谷, 只有少数地区因岩性与构造的关系,呈现陡峭崎岖的地貌,沿海地区均有较宽广的冲积平原。 高山峻岭多由花岗岩和石灰岩所构成,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马来西亚的地形得天独厚, 它虽位于东南亚沿海地区,但地盘安定,既不在东南亚台风路线之内, 亦不在东南亚火山带和地震带之内,较长时期没有地震、火山及台风灾害。

西马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为山地,东西两岸为宽广的冲积平原, 沿海沼泽广布。全境地形分为4大区:北中部高地区、西部低地区、东部低地区和南部低地区。北中部高地区:包括马来西亚地区北部及中部高地,拥有全国著名的吉保山脉、 大汉山脉、槟唐山脉和东海岸山脉,该区除高大山峰外,到处生长着繁茂的热带森林。

西部低地区:吉保山脉以西至西岸沿海地区,北起玻璃市的那坤山脉, 南与南部低地区连接,是由西部河流与沿岸海流共同冲积而成的低地区,已被开垦为稻作区。

东部低地区:东海岸山脉以东至东岸的沿海地区,北起吉兰丹三角洲平原, 南与南部低地区连接,由东部河流与沿岸海流共同冲积而成的低地区, 是马来西亚重要的农业区。

南部低地区:东海岸山脉、本农山脉和吉保山脉以南的低地, 包括彭亨州南部、森美兰州东部及马六甲州、柔佛州全部,这里是准平原化的低地区, 是马来西亚重要的垦殖区。 东马地势从内地向沿海逐渐降低,沿海多为平原,是马来西亚重要的农业区, 内地为森林覆盖的丘陵和山地。

沙捞越地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主要河流亦由东南向西流,注入南中国海。 其地形分为三个地区:沿海地区为冲积平原,面积广阔并多沼泽,也有些孤立的山岭; 距离海岸稍远地区,为起伏不平的砂地;内陆地区为山地。

沙巴地面由西向东倾斜, 地形为由地垒形成的西部山岭和构造复杂的中部高地,该地区的山岭除克罗克山脉的基纳巴卢山外,很少有高峰, 在这些山之间了形成了许多河谷小平原,为沙巴内地主要耕作区。

马来西亚境内河流众多,但河流向随地势走向而变化。 西马的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入太平洋的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主要河流有:彭亨河、 霹雳河和吉兰丹河告示。东马河流密布,具有通航价值。沙捞越的主要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流, 注入南中国海;沙巴主要河流则由西向东流,注入苏禄海。主要河流有全国第一大河拉让河、第二中基纳巴坦甘河和第四大河巴兰河等。

马来西亚:热带雨林气候

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中国南方: 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

住处造句-用住处造句

(1) 人生是奋斗,又是旅行者的临时 住处 。

(2) 这次围捕行动,不但抓到了绑匪,还从他 住处 搜出许多枪械,真可谓一箭双雕。

(3) 林建福就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到了胡长清 住处 ,把手表和发票都给了胡长清,胡长清收下后又说了两句"谢谢!"却只字不提要给钱,林建福自然不敢开口向胡长清要钱。

(4) 当我回到城里,再去王君的 住处 找他时,听说他已去了英国,我一时怔住,不免有人去楼空之感。

(5) 现在已是午夜时分,所带食品早已用尽,虽有 住处 ,用以歇脚,但饥肠辘辘,果腹无方。

(6) 当我回到城里,去王君的 住处 找他时,听说他已去了英国,我一时怔住,不免有人去楼空之感。

(7) 上帝有两个 住处 ,一个在天堂,一个在感恩者的心中。

(8) 到了傍晚,她来到牧师的 住处 ,站在门边,但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走进屋去。

(9) 他好不容易将她匆匆带回 住处 ,在那里她的栖宿已经是朝不保夕了。

(10) 第二天在基桑加尼,凯和瑞拉在高格 住处 的一间办公室里静静地等待着.

(11) 1500年左右什未林城堡始建,该城堡为公爵的 住处 。

(12) 一位22岁女性患者自 住处 的13楼跳下自杀,随后被紧急医疗网送至本院急诊部治疗。

(13) 电话订购是他喜欢的方式,上门服务会将货物送到他的 住处 。

(14) 我朋友住在那所白房子里,我的 住处 还要更远一点。

(15) 也有些公司提供住宿,但 住处 只是一个塞满了双层床的宿舍罢了。

(16) 她可能在看天气预报时?露了 住处 的邮递区号,看星座占卜时输入了生日,而阅读乳癌等主题文章时又暗示了她的性别。

(17) 由于我的学校距离 住处 不远,所以我经常走路上学。

(18) 雷和妹妹勒妮的 住处 仅相隔25英里。

(19) 对于新来乍到的人来说,我认为找 住处 最好的方法是问学校房屋出租办公室.

(20) 我到达之后,很快就找到了 住处 。

(21) 岳母之所以在挑女婿时百般选择,除了要为女儿找一个归宿,同时也在为自己找个 住处 。

(22) 我常常会想,狠狠地吵了一架,说了分手以后,那个人还是会舍不得我。夜阑人静的时候,他会悄悄来看我,在我 住处 的窗下等待终宵,只为了看看我在窗前的剪影。

(23)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 住处 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24)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 住处 了。

(25) 在农村的那几年里,借住的小屋千疮百孔,只能牵萝补屋,将就着有个 住处 罢了。

(26) 所见所闻较少,受传统主流文化影响有限,人物传说中历史英雄人物较多,文化英雄人物较少,当地民众虽生活贫苦但 住处 山水风光优美,民众有自得其乐的心态。

(27) 你要将他们领进去,栽于你产业的山上,耶和华啊,就是你为自己所造的 住处 ;主啊,就是你手所建立的圣所。

(28) 难民们同时抱怨说士兵偷他们的食品和私人财物,而且借提供食物和 住处 之机向他们索贿。

(29) 第二天我找了一份清扫砖块的工作,搬进了一个供膳宿的 住处 ,慢慢开始了我的回头路。

(30) 除此之外,他们请求在法国留学的朋友做为联络人;为了尽可能节省在国外期间的开销,他们还安排了便宜的 住处 。

(31) 成了鬼魔的 住处 “,“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

(32) 在建游泳池之前,这块地方曾被用作冰库、洗衣房和服务人员的 住处 。

(33) 在城里很难找到 住处 ,像这样的房子不常出现。

(34) 21岁的黄静在自己湖北襄樊的 住处 死亡已经一年了.

(35) 有司机来机场接我,把我送到我的新 住处 后,JAK制作组的一个成员来和我见了面。

(36) 小弟弟也知恩报德,后来我们两家,在马来亚一同逃难时,光河五舅,多方照顾我们一家,帮忙张罗 住处 和三餐。

(37) 他能得到 住处 ,食物,贷款和法律帮助。

(38) 我们的 住处 靠近泰晤士河入海口.

(39) 数千名地震灾民仍在等待安排新 住处 。

(40) 在明代和清初,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坤宁宫是皇后的 住处 。

(41) 到处都可以看到骨瘦如柴的牛,那种长着高高的角很漂亮的牛。但在他们的 住处 ,却悬挂着一些骨架子。

(42) 城市里的人都在找东西,找工作,找 住处 ,找恋人,找一段回忆,找一个梦。有一些在找另外一个人,还有一些在找自己,有一些人在找东西,但是他们也说不清自己在找什么。安东尼

(43) 一位市场调查人员造访了他的 住处 。

(44) 回到 住处 ,我拿出鱼排,打开烤箱.

(45) 弗兰克的朋友到达了里克的 住处 ,带着一个装满枪的行李袋。

(46) 他理想中静谧优雅,可以幽居的 住处 终于在华盛顿广场找到了.

(47) 你为了掩盖谋杀纵火烧了他的 住处 ?

(48) 依我看,这个 住处 还算差强人意.

(49) 青年招待所是专为徒步旅行的青年所设的 住处 。

(50) 她环顾车站周围车辙纵横和被分割得零零碎碎的空地,想找到一位老朋友和旧相识的马车,好恳求人家把她们带到皮蒂姑妈的 住处 去,可是无论黑人白人她一个也不认识。

(51) 在勒阿弗尔你能够很容易的找到一个 住处 ,因为我们和三个大学生公寓有着合作关系。

(52) 夜晚,耗子精用妖风把唐僧擒到 住处 无底洞。

(53) 在纽约市内很难找到一所空的公寓 住处 。

(54) 离她们 住处 二十英尺远处只有一个后院和砖房的墙.

(55) 公司会为我们付房租,使我们有 住处 .

(56) 他们只能住得起贫民区里最简陋的 住处 .

(57) 秋――让我们回 住处 去,因为树叶已黄,随风飘飞,仿佛风神想用黄叶为夏天告别时满腹怨言而去的花做殓衣。纪伯伦

(58) 现在我们 住处 的对面是六排住宅楼。

(59) 他总象连个 住处 都可以不要似的,帐篷里的陈设简陋极了。

(60) 我的 住处 被迁去离开我,好像牧人的帐棚一样。我将性命卷起,像织布的卷布一样。

(61) 住处 有三个房间而且还有厨房和桑拿浴室。

(62) 感恩的是神为我安排了 住处 ,起居饮食都有人照顾。亦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模式、节奏。

(63) 我们中的有些人会经常性地搬来搬去,而其他的人则会有一个固定的 住处 ;一片我们叫做家的小小的用于工作的地产。

(64) 下面是可以作为 住处 、商店、酒吧和酒店的主卧舱和服务舱的上甲板,它被一个可以缩回的天蓬覆盖。

(65) 在母亲的 住处 ,他整日啜饮着台湾乌龙茶.

(66) 24:21巴兰观看基尼人,就题起诗歌说,你的 住处 本是坚固。你的窝巢作在岩穴中。

(67) 因为我不想烧太多钱,我跑到我 住处 旁边那时髦的,布尔乔亚波西米亚风情的共和广场逛了逛,看看有没有吸引我的东西。

(68) 深夜返回时,大家发现,洪金宝 住处 的灯居然还亮着。

(69) 昆丁径直回到他在哈佛的 住处 。

(70) 这是个又小又破的 住处 .我的亲属们看不上眼.

(71) 他不断鼓励罗茜为自己找个 住处 。

(72) 麦金农走下甲板,来到军官们的 住处 。

(73) 他们匆匆地筑起了土墙,在顶上盖些毯子,给这些无家可归者提供 住处 。

(74) 她回到家时,感到她的 住处 比那些华厦差远了.

(75) 23:3六日要作工,第七日是圣安息日,当有圣会,你们什么工都不可作。这是在你们一切的 住处 向耶和华守的安息日。

(76) 城市里的人都在找东西找工作找 住处 找恋人找一段记忆找一个梦。安东尼

(77) 整日待在黑暗炎热的 住处 ,她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面对长年失业的丈夫和饥饿的、毫无目标的孩子们,她们如何经营生活?

(78) 去年十月我们的婚礼后,我妻子搬进了我的 住处 ,不到一个月我们学习了不少东西:真人大小的猫王剪贴画实际上贴在我的办公室要更好,而不应该贴在客厅。

(79) 跟很多人一样,他也借助了网络来找 住处 ,以便能订上最划算的房间。

(80) 证据已经被葡萄酒存储,皮革厂和一大量小企业的找出和前往城市 住处 是没人要的和未被看见的可怜。zao jv.住处造句

(81) 莫妮卡和瑞秋 住处 ,莫妮卡和罗斯为他们的父母倒酒.

(82) 政府将给多达3,000人提供临时 住处 。

(83) 我 住处 离学校只有十分钟路程。

(84) 示威者搜遍了他的 住处 ,并放火烧了那里。

(85) 不管送至何处,艾丽娅都要有银子用,有 住处 ,有人保护。

(86) 他们正打算卖掉房子,然后搬到一个小一点的 住处 。

(87) 我一看小姜的 住处 ,吓了一跳,可以算得上现代化器具的只有一具小型收音机,和一个小型瓦斯炉,一个灯泡从屋顶上吊下来。

(88) 父亲花了十个月的功夫,才好不容易打听到他的 住处 。

(89) 巴比伦必成为乱堆,为野狗的 住处 ,令人惊骇,嗤笑,并且无人居住。

(90) 这划木者的 住处 是森林中的一间房子。

(91) 如情况需要,我们可以安排六个人的 住处 .

(92) 涵元殿是光绪被幽禁10年的 住处 .

(93) 本 住处 24小时有专人负责管理和服务,入住时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对无有效证件者恕不接待。

(94) 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越来越多美国人投亲靠友找 住处 。

(95) 享堂区仿照主人生前的 住处 设计,分为门厅、前堂、寝室。

(96) 夜深了,街道空幽。凯文独自踟躇。他遇见一位养鸽的妇女。他跟她来到她的 住处 。

(97) 她们几乎都会很快给我打电话,不请自到,到我 住处 。

(98) 小沙坝居民的新 住处 不像中国农村,倒是更像香港中等收入家庭的住处。

(99) 早在17世纪,日本就涌现出大量日式客栈,建造这些日式客栈是为当时那些沿着东海道公路到东京旅行的封建王族们提供 住处 而修建的。

(100) 他把辛苦得来的二千元现款藏在 住处 的夹层墙里。

(101) 教完补习后,去了F的 住处 ,与F见面,告诉他事情并不是他所想的。

(102) 任何找不到 住处 的人,只要他们为人正派,她就乐于帮助。

(103) 我的 住处 布置得很考究,但也有不少毛。

(104) 在父亲的 住处 ,鲁冰收养了父亲生前的小猫,并认识了同楼的小四。

(105) 星期一,在已罢职的首席大法官位于伊斯兰堡的 住处 外,一群支持他的人聚集在一起庆祝。

(106) 这个棱柱体包括长老会前面墙壁对面的门厅,从这里人们可以进入教堂,当地教区的地下室和首层的 住处 。

(107) 列支敦士登的首都叫瓦杜兹,最明显的标志是山巅危崖上的一个王子城堡,当今皇家 住处 ,瓦杜兹就在危崖脚下。

(108) 贫困女大学生摆地摊卖玩具挣学费,方芬收到浙江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到了杭州爸爸的租 住处 。

(109) 2008年12月27日傍晚,小郑下班回到兴卫村的 住处 ,就去平时常去的仁君浴室洗澡。

(110) 事故发生后,专案组立即启动侦破逃逸事故预案,于事故发生后第二天组织专案组人员赶赴犯罪嫌疑人 住处 聊城市高唐县琉璃寺镇师保村进行抓捕未获。

(111) 他感到自己 住处 周围近日好象总有几双尖锐的眼睛在盯着自己,深感不安。

(112) 此时副本门口已经没有人停留,毕竟两两三三的玩家不会来这种地方,能够组队的人这时候都想法设法在城市里寻找 住处 。

(113) 除盖障,我于是时为忍辱仙人, 住处 深山,其间硗确??,无人能到,久住其中。

(114) 刘吉强的姐姐刘丽霞说,当年2月21日,她到刘吉强 住处 遇到警察,随后去了船营公安分局,被告知“人暂时回不去,周一再来”。

(115) 当下兴味索然地回到科塞罗富丽堂皇的 住处 倒头大睡。

(116) 于是跟着一个仆人去他们给我安排的 住处 ,我本来是想在外面找一个旅馆住下的,但那城主一定要我留下来,已尽他的地主之仪。

(117) 万磊还是一点都不急,又对一头雾水的李全忠道:“别看着啊,把全仁全义都叫出来,让他们给闱儿小姐安排 住处 。

(118) 那里边尽都是高堂大厦,更不似前边的模样,直到后面宫里,远见彩门壮丽,乃是金圣娘娘 住处 。

(119) 游客的 住处 就在山间,推开窗户,即可看见苍翠山岭、彩蝶飞舞。

(120) 不知过了几时,李通才又开了口道:“你来上饶可有 住处 ?准备待上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