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也诞生了许多民俗文化,走亲戚就是其中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
从前走亲戚是有讲究的,初一不走亲戚不外出,初二女儿回娘家,初三开始到各亲戚家拜访,家有长辈的都要先拜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观念也跟着更新,传统走亲戚的习俗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走亲戚的礼节也简洁了许多。 独居他乡,亲戚隔海相望,走亲戚这种事情便成为了过年时的一种奢望,看着本地人过年时姑家走舅家串的,热闹的很,而我们只呆在家里看电视里的人过大年。
出嫁后,每年初二回娘家算是走了回亲戚。但路途极近,开车若不堵车的话,十分钟左右即可到,而且是因为那是闺阁时期的住所,出嫁后也是一周回一次,严格说来,并不算走亲戚,只不过是“常回家看看”。
此次回乡,着实过了一把“走亲戚”的瘾,感受过年时节走亲戚的温暖、热闹,弥补多年来过春节无亲戚可走的缺憾,慰籍那颗曾一度失落的心灵。 亲戚们考虑我们回乡不易,故而对我们何时到访并不遵循本地礼俗,一切随我们时间安排,我们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计划好要拜访的亲戚们。
过年走亲戚是要带礼物的,从前带的礼物往往是鸡鸭鱼肉及自制糕饼。想起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过年好不容易杀只鸡,还得分成四份,走亲戚时带上四分之一;或许剩下的只有鸡头爪子自己吃了;想吃肉的话,那就只有等到亲戚走完了才能吃。
那个时候,若有亲戚来访送的东西好或特别的

话,自己还舍不得吃,留下来,以便下次走亲戚时用。有些好东西,是走了好几家可能才安定下来;更有甚者,转了一圈,又回到自己手中。
记得小时候和祖母去走亲戚,祖母手里提个篮子,里面放着物品。在那个没有袋子用的年代,竹篮是最实在的装物品的器具。如今生活好了,带的礼品往往是现买,大多是瓜果饼干饮料类;也不用携带自家的工具了,到超市选购好礼物以后,用塑料袋装好礼物,提着走就好了。
我们此次走亲戚带的全是海南特产,算是特色吧,要不然,真不知道要带什么去走亲戚,当然水果是现买的,堂弟说水果买苹果或桔子即可,苹果数量八个,桔子的话六个。为什么?我没问,我猜测:苹果,寓意平平安安;桔子,寓意大吉大利;在广东人的意识里,“八”寓意“发”,“六”寓意“六六大顺”。果然走亲戚带礼物也是一门学问。
你带礼物去,亲戚也不会让你空手而回,主家是要回礼的,回什么,依主家定。一般情况,你带去的水果会留下一些,然后再配上糖果饼干。家乡人讲究好事成双,所以回礼可能是两个苹果、两个桔子之类。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带的礼品不讲贵重

,心意到了就好,谁也不会挑剔谁。对于年轻人而言,有时带礼物去,就不再带礼物回了。 去到亲戚家,主人和客人互道新年好,然后进屋坐,对于大人,主人会递烟、泡茶,对于小孩,主人会给孩子们粮果、压岁钱。
当然,所有人都要先去问候家中长辈,给他们拜年,然后大家才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家乡喝茶是很讲究的,往往一个小茶壶配三个小茶杯,每泡一次茶、每倒一次茶,都会先用开水把茶杯冲刷一遍。客人喝茶不用认杯,只要杯中有茶,你想喝便任意拿起一杯来喝即可,而且冲泡上三四次就换茶叶,重新泡茶,如此反复,直到不喝为止。
大家边喝边聊,老一辈们在一起,多是回忆往事,谈一些晚辈们不知道的事情;长辈与晚辈们聊,多是展望未来,嘱托年轻人出外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
小孩子则与亲戚家的小孩子在一起玩耍,他们或在一起玩摔纸炮、或在一起玩玩具、或在一起看手机玩游戏,尽享童年的乐趣,大人也不用管他们。 走访亲戚,主家必要准备一顿丰盛的餐宴招待来访亲戚。为了准备这顿饭,可能头一天就备好了食材,准备好了菜谱,到第二天客人到时就开锅热灶了。
吃饭时,亲戚会请客人坐上座,如果一桌坐不下分成几桌的话,往往有一桌是主桌,长辈、男人坐一桌,女人孩子坐一桌;但像我们从外地回家的,不论男女长幼,都会被邀请坐主桌的。家中有老人的,要先等老人动筷了大家才开动,如若不是,会被人认为没有教养,不懂礼貌。
吃饭时也还有诸多讲究,像我这种长期在外不懂家乡礼俗的差点就犯了错误。在大舅家时,我想夹鸡翅来吃,却被小舅阻止了。鸡翅能不能吃,全在于摆盘:如若整支鸡按头、鸡翅、鸡脚整齐摆放,鸡头居上方、鸡翅居中且对称性摆放、鸡脚居下方仍是对称性摆放,这说明这些部位你是不能吃的,你只能吃其它部位;如若鸡肉杂乱无章摆放,则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吃。这么讲究的吃法,我还是第一次见,算是长了见识。 现如今生活好了,亲戚准备的菜肴都十分丰盛,满满地一桌菜,有时可能都吃不了五分之一。饭桌上最好销的当属青菜,鱼、肉剩的最多。
而我最喜欢吃家乡的咸菜,无论是炒还是褒汤,都非常好吃。咸菜褒苦瓜、五花肉或猪脚排骨,也是一道名菜,好吃得很。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还有一道过年菜,那就是把猪肉、豆干、大蒜一起炒。此次三叔、小叔家都做了这道菜,父亲吃得很香。
吃完饭后不会立马走,男人们会接着喝茶、抽烟、聊聊天,女主人收拾停当便去准备回礼。今年我们带回去的都是海南特产,亲戚们的回礼也都是家乡特产。 过年走亲戚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以前的人一年到头辛苦忙碌,只有在过年时有空闲时间,再加上过去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亲戚朋友之间无暇往来,因此过年时间成了人们调整休息和走门串户的最佳时间。
这种过年“走亲戚”的方式,既可促进亲戚朋友间的感情交流,也保持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来往成礼的传统;送礼物和回礼,则是中国人讲的“礼尚往来”,吃饭座次的安排,是一种长幼有序的伦理秩序的体现。
时至今日,交通发达,信息通畅,亲朋好友间常互通有无,对走亲戚的习俗便没有以前的强烈,许多人认为没必要如此麻烦;加之如今许多人趁着春节假期外出旅游,春节“走亲戚”

这件事便被搁置了。 其实,在这年味逐渐变淡的今天,带着礼物“走亲戚”倒是一种年俗的体现,况且平时不常见面,趁着过年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吃吃饭、聊聊天,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
趁着“走亲戚”,重拾中国传统礼俗文化,对传承传统习俗文化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带着孩子走亲戚,让孩子了解家乡习俗,培养家族观念,促进孩子对家乡的认同感;通过走亲戚,让孩子明白伦理秩序,培养孩子孝亲孝老之品质;同时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交往礼节,教会孩子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利于孩子的成长。
走亲戚,是中国传统春节年味,把它重视起来,这也是感恩老人、增进亲情的一种方式。和长辈或同龄的人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增长自己的见识,或许还可以从中明白许多道理,对自己的未来或许也有借鉴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