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土车堵截象群 渣土车堵大象
15头野象迂回战术连夜入昆明
15头野象迂回战术连夜入昆明
15头野象迂回战术连夜入昆明。亚洲象如此长距离北迁,在我国尚属首次。而且,象群处在无序游走状态,一直往北走,这样的行为不可思议。事实上,证明力较强的假说是这群野生象在寻找更适合生存的栖息地。
15头野象迂回战术连夜入昆明1
6月2日21时55分,备受关注的15头北迁野象,沿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老光箐村北侧前进,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
连日来,这一野生亚洲象群从“老家”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逛吃”数百公里的消息,刷屏网络,引来网友的调侃、想象,也引发了疑惑和担忧。
众说纷纭中,象群的想法却无人能知。它们为何罕见地如此长距离北迁,直逼省城?
出发、北上
象群的迁徙从去年就开始了。
2020年3月,16头原本生活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一年多的时间内,连续穿过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县等地,进入昆明。
据了解,这是中国亚洲野象首次进入除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以外的地区。
图为象群向北迁徙进入红河州石屏县。胡艳辉 摄
这群“稀客”大摇大摆,一头母象还于去年11月在普洱市墨江县生了个孩子,让象群壮大至17口。
4月再次启程后不久,象群有两名成员离队返回墨江县和其他象群会合。
5月24日,到了玉溪市峨山县,一头年幼小象偷吃了200斤酒糟醉倒掉队,随后又被母象找回。
6月2日,这队北迁象群,进入了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
它们一路走,一路被围观。人们一边好奇地看着,一边时时监控防范着。
破坏、保护
在庄稼地里吃过粮,在高速路上散过步,曾因吃酒糟而“醉倒”,也曾一脚将人类店铺的卷帘门踢得凹了进去……
短短40多天,象群在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
图为象群在红河州石屏县农田里游走。 胡艳辉 摄
看似可爱的亚洲象,是地球上仅次于非洲象的第二大陆生动物,成年亚洲象体重可达4吨至5吨,破坏力不容小觑。
此次北迁亚洲象群于2020年7月曾在普洱市思茅区造成1人死亡。
不管是在西双版纳、普洱还是对此次北迁象群,监测人员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追踪象群最新动向、提前预警,有效减少了野象伤人事件的发生。
玉溪市红塔区洛河乡清水河村村民汤文德说,虽然村里人没有买野生动物致害责任险,但这次大象造成的损失,政府已经承诺给予补偿。
图为象群进入峨山县城。 陈胜瑶 摄
家乡、远方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云南大学亚洲象研究中心负责人陈明勇表示,“亚洲象如此长距离北迁,在我国尚属首次”。而且,“象群处在无序游走状态,一直往北走,这样的行为不可思议。”
象群为何要离开家乡西双版纳,来到人(象)生地不熟的玉溪、昆明?
现有的几种假说,包括原有的栖息地无法满足象群生存;象群的首领迷路了;地球磁场(地磁)变化激活了大象基因中的迁徙本能等。
图为象群出现在红河州石屏县一户农家附近。胡艳辉 摄
而事实上,证明力较强的假说是这群野生象在寻找更适合生存的栖息地。
近年来,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郁闭度提高,亚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粽叶芦等林下植物逐步演替为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
目前,已有62.4%的亚洲象被迫走出保护区并长期在外“流浪”。再加上旱季食物短缺时大象会外出寻找新的栖息地,边走边试探,有适合的就留下,没有则返回。
不过,这也不能完全解释为何这群大象只是一路向北。
毕竟,如陈明勇所说,这个季节正是森林中亚洲象食物青黄不接的时候,往北由于海拔不断上升,山林中的食物更为稀少,因此表现不同寻常。
15头野象迂回战术连夜入昆明2
云南野象群一路向北,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脚步从未停歇,一路上游游逛逛,随心所欲。在5月31日下午,云南野象群来到了红塔区的洛河乡附近。
在此进食休息后,在6月1日到达了新寨村,此处位置和云南昆明市的晋宁区之隔两三公里。按照大象的行进速度推测,在6月2日前后象群将会进入昆明市晋宁区。
根据象群的最新动向,六月一日下午昆明市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召开了集体会议,及时开展应对象群的防范工作,此前就准备了270余辆重达20吨的渣土车用于堵截象群。通过热成像设备传输的资料,工作人员发现象群突然派出了一头体型硕大的公象在前方探路。
许多人都认为这就是传闻中的警戒象,在象群中一般有重大决策或长途迁徙时,象群首领则会派遣象群中体格最庞大,战斗力最强悍的大象一路进行打探消息。
如果发现前方有危险,便会通知后方的象群,用嘶鸣和四足踏地的声音来警告后方的象群。我觉得这应该也是象群准备向昆明进发的重要特征。
那么有关部门为何允许象群进入昆明市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有些人认为凡是野生动物来到人类的聚集地,有几率和人类发生冲突的话,就应该立刻采取麻醉措施抓捕野生动物,它们就应该生活在所在的保护区内。
其实这就显得过于简单了,麻醉动物的风险非常大,如果麻醉过量,那么动物在十几分钟之内就会死亡;而麻醉不足,又起不到麻醉的效果。
这一点在景洪市林草局亚洲象监测员武俊会处也得到了证实,他一路跟随北迁象群长达近两个月,经验非常丰富。
玉溪多辆渣土车在路边待命阻止野象进城,大象是否具有攻击性?
云南玉溪这一次野象群不明原因的北上行动当中,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很多大型车辆,刻意阻拦了野象群进入人群密集场所的路线。通过这些大型车辆的阻拦,将野象群的行动方向,引导到人们希望他走的路线当中。
这个做法对于当地人民群众,以及这次北上的野象群而言,是一种相对稳妥的做法。虽然野象性格相对与其他野生动物而言更加温顺,但是当野象觉得自己受到侵犯的时候,它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攻击。
我国曾经出现过多起野象袭人事件
在我国西南地区,有很多区域,因为森林覆盖面广,自然环境优越,吸引了大量的野生象群在那里生存。然而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运动,造成了人类生产区域和野象群生活区域重叠的情况。这种情况对于人类的正常生产工作,和野象群的正常生活习惯,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当人类的诸多生产活动,彻底影响甚至是侵犯了野象群的正常活动以后,就很容易激起野象群的报复行动。比如曾经有云南一家三口上山采茶,遇到了野生象群。妻子抱着孩子躲到树林当中,没有造成进一步的伤害。但是丈夫因为直面野生象群的攻击,伤情较重。
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也会受到野象
但在我国西南地区,很多时候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很容易受到野生象群的破坏。比如有些当地的农民,在远离野生象群活动区域的地方种植农作物,也会招来野生象群刻意的破坏和啃咬。而有的野生象群甚至在破坏农作物以后,居然就地安营扎寨,长时间赖在那里不走。
他们的这种做法不仅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也会对当地农作物生长和农民的人身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野生象作为国家保护动物,当地的农民不仅不能打,反而只能夺路而逃。面对损坏的农作物甚至是个人财产的损失,人类只能忍气吞声,没有任何办法。
野象群的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其实野象群的治理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伴生性问题。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后来居上,掌握了地球的开发使用权,但也因此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野生动物领地的侵占。大象只不过因为体型庞大,而且性格较为温顺,所以才没有被人类灭亡。
但是在人类将野生大象列为保护动物以后,问题反而更加复杂起来。不仅是中国,在所有野生象群生活的地方,人类和野生象群的共生显得并不融洽。这不仅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活动区域和野生象群的生活区域高度重叠,人类和大象之间因为有限的资源,也会在不经意当中产生冲突。
而这势必会造成思维方式比较单一的野生大象,为了争夺自己的生活资源,破坏人类种植的农作物,拆毁人类的家园。这是人类与大型动物相处,没有找到和谐共生办法之前,肯定会遭遇的一种阵痛。而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结语 此次云南野生大象北上虽然并不清楚具体的原因,但根据正常的行为方式来推导,有很大概率跟人类在他们生存区域的活动有关系。为了保护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用大型货车和大型机械引导野生象群,向远离人群的方向前进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现在的人类,拥有的远远超过野生动物的资源和能力,但我们也并不能因此轻视野生动物的生存。积极主动保护野生环境,尽量将生产活动远离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可能是目前野象群治理的世界性难题解决之前,最为合理的生态保护和与野生动物共存的方案了。
野象距昆明城区已不到百公里,如何才能阻止野象进入城区?
野象距离昆明城区,已不到100公里,为了阻止野象进城,出动了城市运输渣土车,用来封堵野象前行去路。
如果想要彻底阻止野象进城,还需要让它们改变行程,重返山林才能让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这些野象原本生活在西双版纳,一路逛吃、迁徙之下,来到了昆明城区边上。迁徙了近500公里距离,跨越了半个云南省。
它们沿途经过之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损失,尤其对农作物破坏性大。现如今要想阻止野象入城,采取下面这些可行方法。
出动渣土车堵截
大象作为陆地动物王者,它们拥有巨大体形优势,使得其在自然界中畅行无阻。
作为受到人类保护动物之一,近年来因为生态环境恢复,使得象群数量,也有明显的提升。
此次为了阻止大象进城,用到了城市建设的渣土车。采用渣土车这种移动“围墙”,对大象的行动,进行相应限制处理。
多辆渣土车全天候待命,只等哪里有需要,就调配到哪里,执行对大象的围堵工作,促使大象改变行程,减少途径地区造成损失。
引导象群改变行进方向
象群迁徙多数情况下,都为了寻找食物;为了引导象群正确迁徙,不和我们人类狭路相逢,可以利用它们喜欢吃的食物,引导象群走上正确迁徙之路。
除了引导象群之外,还需要加强大象保护区管理工作,确定大象生活范围。可以在保护区范围内,种植大象喜欢吃的食物,让大象减少迁徙情况。
那些距离大象生活范围,比较近的住户,可以采取整体搬迁措施,使得人象生活分离,不至于因为狭路相逢,引发冲突和损失。
伴随环境变好,人们保护动物意识增强,身边野生动物数量越来越多。相应野生动物伤人、损坏财产事情,也变得多了起来。
应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应该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此类事故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