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国际不再恐同 5月17日国际不再恐同日上海活动
23年同性恋几号
你好,是5月17日,真正的同志节则是五月十七日(世界不再恐同日),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
在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为,但这与基于高%%感情的人类同性恋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人类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2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4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20天(闰年则还有321天)。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传统的情人节。
而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节也是靓女们重视的日子,因此而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由于能表达共同的人类情怀,各国各地纷纷发掘了自身的“情人节”。
国际不再恐同日是哪一天
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日期为5月17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 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
该活动日希望唤醒世人关注因对同性恋的恐惧,性倾向及性别认同,而产生一切加在肉体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
基本介绍
同性恋恐惧,简称“恐同”(英文homophobia),是指对同性恋者以及同性恋行为的恐惧和憎恨。和种族主义一样,恐同是一种歧视,表现为对被认为是同性恋者的人或与之相关的事物持有曲解、侮蔑、排斥、仇恨和敌视,尤其是针对那些外貌和举止不符合男女传统性别角色的人。
由于全球还有多个国家,同性恋者会受到不公平待遇,“国际不再恐同日”令其他人可以知道同性恋者可以健康,快乐生活,从而令人不再恐惧同性恋者。
国际不再恐同日由Louis-George Tin先生于倡议,并得到国际同性恋组织ILGA (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Association) 支持,唤醒世人关注对同性恋的恐惧。
国际不再恐同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IDAHO亦关注对于跨性别、双性恋及不同性小众人士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国际不再恐同日
5·17国际“不再恐同”日,该节日当初是如何设立的?
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这个节日是Louis-George Tin先生提出来的,并且还得到了国际同性恋组织的支持。在1990年的5月17日WHO将同性恋在精神病的名册中给除名了,自此之后同性恋就不再是精神疾病了。而5月17日也就自然的发展成了国际不再恐同日,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日子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此前的恐同给同性恋造成了精神方面的暴力,同时他们在社会上也会遭受非常严重的不公平对待。
国际不再恐同日的诞生意味着多年以来的恐同终于结束了,而同性恋情也不会受到众人的嘲讽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爱情本来就是非常自由的一件事情,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爱,每一种爱都是非常美好的,所以大家不应该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同性恋人之间的感情。这个特殊节日的设定就是为了打消大家对于同性恋的恐惧心理,同时也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爱情的真谛。
所谓的love is love从来都没有性别的区分,只要自己和对方是真心相爱的就能好好的走到一起。两个人的感情没有违背社会的道德就不需要给旁人进行解释,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一天得到相应的勇气。前几年还有同性恋群众在大街上戴着彩虹的眼罩,并且张开手臂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路人的拥抱。
最初大家对于这样的人确实不能理解,但是随着路人的变多,逐渐也有人愿意勇敢的走上前去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也就意味着这些群体确实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且网友们也慢慢的接受了这种不一样的恋情。同性恋确实与大家常见的爱情是不一样的,但是爱情从来都不应该受到性别的影响,希望大家都能以更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同性恋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