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给女儿的一封信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
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它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的婴儿。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在他们目光接触的刹那间,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胜过天空和太阳、大地和麦田——胜过上帝所创造的一切。这种美使上帝迷惑不解,惊慌不已。
第一次,看到的是爱情
五十年后上帝同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了。这次他看到,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第二次看到是
忠诚
三年以后,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到这里。一看,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了,还含有别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心灵的追念。’
《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读后感
所谓代沟,并不是无法逾越或者说无法填平的,相对于刚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来说,作为成人的家长和老师们,只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一下,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读罢阿莫那什维利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我愈发坚信这个观点。
书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坚强、对女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深深地打动着我。作为家长,都担心花季的孩子,但孩子们却偏偏不顺父母的意——你让我往西走,我偏往东,看你咋办!这就是青春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逆反心理。当逆反心理与情感懵懂撞到一起,就给我们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位父亲,以行动告诉我们 怎样给女儿上青春期情感教育课。他用写信的方式回答了女儿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是爱情?很多中国父母很忌讳这个问题,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当面很难说清楚,脸面也抹不开,那赶快拿起笔呀!做父母的如果正确地告诉了孩子,孩子就不会误会了。父母把期望写下,孩子把困惑写下,来往之间,可能问题就易解决。有时候,文字有着用语言说不出的魅力。
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电脑聊天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使得人们逐渐远离了书信,但我始终相信,书信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有什么能比两代人之间亲手写的信更加有意义?当时间匆匆走过,我们翻找出一张张粗糙的信纸,一起回味多年前的那些点点滴滴,就能感受文字中那份深沉的愈久弥香的爱。——书信表达的爱,平实但绝不平凡!
家信,是亲情的寄托,是最人性最深切的表达,是匆忙岁月中留下的珍品。
书中,作者用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解释了爱情的真谛。这对青少年来说,是非常好的清醒剂。因为,现在的年龄都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也有些男女生开始做梦 希望自己像青春偶像剧中一样,来一场浪漫的爱情。但他们知道爱情吗?难道,手牵手逛街就是爱情?难道,满嘴老婆老公就是爱情?难道,整天腻在一起就是爱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爱情的话,也只能是劣质的爱情,就像劣质巧克力,只有瞬间的甜蜜。而不像真正的爱情──优质巧克力,甜蜜中有苦涩,使你更加珍惜这品尝的机会,使你更加地回味无穷。
爱情并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天天粘在一起。在她需要温暖时,送上一杯咖啡,在他需要安慰时,送上一个拥抱,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情。而现在的青少年,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生理欲望,硬是把爱情这顶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到头来,却都是一场空。()所以说,爱情是要一生来经营的。真爱不在一朝一夕的,而是永远的。这是我读了《给女儿的信》后的感受。
对爱情这个敏感话题,在教学中一直是个禁区,没有人敢去涉及。很多教师遇到教材中与此有关的知识往往是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好在现在国家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开设了青春期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了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男女生分开上。我觉得这是教育的进步,更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校园生活中的体现。
其实,不管是在迁客骚人的笔下,还是在影视作品中,爱情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少了它是成不了席的。而这也是每一个人要经历的必然阶段。为什么要遮遮掩掩呢?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把它说明白呢?你越是不愿提及,越容易激起青少年好奇继而探究的心理。与其让他们冒险,为什么不能给予正确引领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四封信“理智和刚毅”中写到 青少年时代是为人生打基础的黄金时段,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心灵上的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进入棺木之前,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缺乏意志,随波逐流,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没有人类的智慧和勇敢,什么幸福他也得不到,相反,他会遇到巨大的灾难。如果一个人易性冲动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热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和追求强烈的快感——这就意味着,他正处在可怕的危险之中。一朵鲜花,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美丽迷人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毒素。缺乏理智的性欲,这是巨大的邪恶。它潜藏在生活之中,有时你也会碰上——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承认这一点。年轻小伙子要求姑娘满足他的欲望,好像他不是有意干坏事,他像是真的爱这个姑娘,这样他的罪过就更加严重了。但糟糕的是在思想道德上,他对待爱情的理解还不成熟。按他的体质发育来讲,他已经可以做一个父亲了,但是其道德思想上的发展还仅是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并不是怀有恶意,然而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可怕就在于 他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但还缺乏社会阅历,可是就做“父亲”了。我用引号把“父亲”二字括起来并不是偶然的,我是想强调我使用这个词是附有条件的,因为通常这个词是含有另一种更崇高的思想的。
感谢苏霍姆林斯基!他告诉我们 当孩子们在青春期遭遇爱情时,我们应该勇敢地拿起笔,和她们一起面对。
给女儿的信的作者简介
作者 (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译者 刘文华 杨进发
沙·阿·阿莫纳什维利是著名的格鲁吉亚教育家,心理学博士、教授。阿莫纳什维利是合作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富于革新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小学教师。他创造了一套以师生独特的交往方式为基础,并具有他本人鲜明个性特点的合作教学模式,被简单称做没有分数的教学体系。他提出了建立实事求是的师生关系的原则,认为在知识探索中,教师有时应当扮演与学生一样的求知者的角色,有时“健忘”,有时“犯错误”,提出与学生答案相反的论证,激起学生与教师辩论的愿望。在阿莫纳什维利的教学中,教师以这种方式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感到自己是与教师平等的伙伴,并从这种积极参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交往的快乐。
阿莫纳什维利著述甚多,代表性的有 《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教学·分数·评价》、《6岁入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教养和教育职能》,以及与他人合著的《我们今天的教育学》等。部分著作在国外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В·А·Сухомлнский,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年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等,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体裁为书信体。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亲爱的女儿
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现在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 “父亲,什么叫爱情?”
我的心经常为这样的念头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成为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真正幸福的。
是的,几百万年轻的14岁少女怀着一颗跳动的心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叫爱情?每一个人对它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希望成为男子汉的年轻小伙子也在思考这一问题。亲爱的小女儿,现在我给你写的信不再是过去那样的信了。我内心的愿望是 告诉你要明智地生活,也就是要善于生活。我希望作父亲的每一句话都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促使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萌发出来。
爱情这个问题也曾同样使我不平静。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我最亲近的人是玛丽娅,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渗透到我内心的一切美好、明智和真诚的品质都受恩于她。她在我面前打开了童话、本族语言和人性美的世界。有一天,在一个早秋的寂静的夜晚,我和她坐在一棵枝叶繁茂的苹果树下,望着空中正在飞往温暖的边远地区的仙鹤,我问祖母 “奶奶,什么叫爱情呀?”
她能用童话讲解最复杂的事情。此刻她的一双眼睛呈现出沉思而惊异的神情。她以一种特别的、与往日不同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说 “什么叫爱情?……当上帝创造人类时,……他把土地分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告诉他们怎样搭窝棚,给男人一把铲子,给女人一捧种子。
“……整整一年之后,有一天一大早,他和大天使加弗利尔来了,他看见这一对男女坐在小棚子旁边,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他们身旁放着一个摇篮,摇篮里睡着一个婴儿,这一对男女时而望望天,时而又彼此看看,就在这一瞬间,他俩的眼神相碰在一起,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丽远远超过蓝天和太阳、土地和长满小麦的田野。总之,比上帝所制作和创造的一切都美,这种美使上帝颤抖、惊异,以致惊呆了。他问大天使加弗利尔 ‘这是什么?’‘这是爱情。’”
‘什么是爱情?’
大天使耸耸双肩,上帝走向这对男女,问他们什么是爱情,但是,他们无法向他解释,于是,上帝恼火了,他说 ‘那么,好吧!我要处罚你们,从此刻开始,你们要变老,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将消耗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眼神里还存留着什么,人……’”
“上帝为什么要发怒呢?”我问奶奶。
“要知道,人不能擅自创造连他自己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东西。但是,你往下听啊!五十年后的一个清晨上帝和大天使加弗利尔又来了。这次他看到,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原木造的小屋,荒地变成了果园,田野里是一片金黄色的麦田,儿子们正在耕种,女儿们正在收麦,孙子们正在绿草原上嬉戏。在小木屋门前坐着老头儿和老太婆,他们时而看看绯红的朝霞,时而又彼此望望。上帝从他俩的眼神里看见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强大的力量,其中还蕴含着一种新的东西。
‘这是什么?’上帝问大天使。
‘忠诚。’大天使回答说,但是,他还是无法解释清楚。
上帝怒不可遏。
‘人!你们老得还不够快吗?你们的日子不长了。我还会再来,看看你们的爱情将变成什么’。
三年后,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到这里。他看见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一双眼晴充满着忧郁和悲伤,但是,目光却仍然使人感到那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与过去同样力量。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 ,还蕴藏着一种新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上帝问大天使。
‘心灵的追念’。
上帝手抚胡须,离开了坐在小土丘上的老头儿,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 在金色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时而看看布满火红朝霞的天空,时而又彼此注视……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然后深深地沉思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我的小孙子,这就是爱情。爱情,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最终都要变成一抔黄土,但是,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这就是爱情,亲爱的女儿。万物生存、繁衍、以新的生命延续后代。但是,只有人懂得爱。同样,只有当他善于以人的方式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升华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还未成为真正的人。
你的父亲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