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穆罕默德纳吉布拉 穆罕默德·纳吉布

影评小编2023-03-09生活资讯42

俄罗斯为什么要发动阿富汗战争?其是导致其贫穷的原因吗?有其自身的地理原因吗?

自1919年阿富汗独立以来,虽然名义上一直是独立国家,但苏联却不断干预阿富汗的内政。1976年,达乌德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推翻了查希尔王朝,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国。1977年,达乌德正式就任阿富汗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但达乌德企图摆脱苏联的束缚,这引起了苏联的不满。1978年4月,苏联支持以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政府。阿富汗国名被改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塔拉基担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并兼任总理。塔拉基政府继续执行亲苏政策,被苏联拉入了“社会主义大家庭”。1978年年底,塔拉基访问苏联,双方签订了《友好睦邻合作条约》,有效期20年。条约规定,双方在平等、相互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发展全面合作,为保证两国安全、独立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磋商,经双方同意后采取相应措施,继续发展两国间军事领域的合作。缔约双方各自宣布,不参加旨在反对缔约另一方的军事联盟或其他联盟,不参加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以及行动或措施。

塔拉基在执政期间,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政府重组不断。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为政府总理,但他不受苏联所欢迎。苏联企图联合塔拉基搞掉阿明,但阿明却捷足先登发动政变,处死了塔拉基,自己兼任总统。阿明政府执政时期,国内政局动荡,而且人民党内部也是互相倾轧。苏联认识到,阿明政权不能实现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决定实施南下战略,除掉阿明。

1979年12月27日,苏联派遣8万多人的现代化军队,大举侵入阿富汗,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及其他大城市,处死了阿明。之后,苏联扶植卡尔迈勒组成了亲苏政权,卡尔迈勒担任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阿富汗革命委员会主席和政府总理等职。苏联入侵后,阿富汗人民奋起抵抗。十几支穆斯林爱国武装在喀布尔市郊、坎大哈、赫拉特和全国的山区要塞展开了抗苏斗争。1981年,其中的几个抵抗组织联合成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并开始接受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国的军事援助,在全国开展抵抗苏军入侵的斗争。

苏军入侵阿富汗,还遭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强烈谴责。1980年1月,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决议。以后历届联全国大会上,苏联都遭到各国的强烈谴责,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实现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苏军的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苏军进入后,阿富汗遭到了极大破坏,大约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1986年2月,在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和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下,苏联被迫表示,愿意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5月,纳吉布拉代替卡尔迈勒,担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一职。12月,纳吉布拉被任命为革命委员会主席。第二年,又担任了总统。1988年,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苏联、美国、阿富汗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四国外长在日内瓦签署了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协议。协议包括四项文件和一项关于联合国提供监督的备忘录,要求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喀布尔政权互不干涉内政、阿富汗难民自愿返回家园,以及由美、苏提供国际保护。协议还规定,苏军从1988年5月15日起,9个月内全部撤出阿富汗。1989年2月15日,苏军按照协议规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1991年5月,联合国提出了阿富汗和平计划,建议成立多党政府。1992年4月16日,纳吉布拉政权瓦解。28日,穆贾迪迪在喀布尔成立了阿富汗伊斯兰国临时政府。

《大博弈英俄帝国中亚争霸战》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大博弈》([英]彼得·霍普柯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

g3ma  

书名 大博弈

作者 [英]彼得·霍普柯克

译者 张望

豆瓣评分 8.9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6-1

页数 589

内容简介

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的秘密战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不朽史诗

大博弈开始,两大帝国相隔3000公里;大博弈结束,两国仅距30公里。

但在中亚的土地上,在丝绸之路的东西交汇点,博弈永不落幕。

19世纪初,英属印度和沙皇俄国中间横陈着广袤的沙漠和群山。这些地带不为人知,也未被测绘,只有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塔什干这些蒙古汗国时代的古老地名还残存在人们遥远的记忆中。随着俄国不断向南扩张进入中亚腹地,英属印度不断向北扩张逼进克什米尔,两大帝国逐渐显示出碰撞的态势。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围绕潜在的威胁,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而又如履薄冰的勘探、间谍、军事与外交博弈,史称“大博弈”。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参与者的故事。其中英国和俄国的年轻军官,他们不断探索,舍命涉险。他们扮作朝圣者、马贩子,绘制秘密山口的地图,搜集珍贵的情报,求得与当地最有权势的汗王结盟。有人一去不返。在今天的中亚,大博弈年代的野蛮和暴力仍然回响不绝。

阿富汗前总统穆罕默德·纳吉布拉计划将本书翻译为普什图语,他说 “(阿富汗人)能从中看到历史的重复……只有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历史,才能打破这个循环。”翻译还未完成,1996年9月,塔利班武装攻入喀布尔,纳吉布拉被残酷处死。

作者简介

彼得·霍普柯克(1930—2014)

彼得·霍普柯克的足迹遍布中亚、高加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东土耳其,撰写了六本与这些地区相关的书。在成为专职作家之前,他在独立电视新闻(ITN)做了两年记者,随后在《泰晤士报》工作了近二十年,其中五年是作为该报的高级记者,后期主要是作为中东及远东事务特派员。在上世纪50年代,他是西部非洲的新闻杂志《鼓》(Drum)的编辑,该杂志是一本声名远播的南非同名杂志的姊妹刊。在成为记者之前,他曾在英国皇家非洲步兵团服役,与后来的乌干达独裁者、当时的一等兵伊迪·阿明在一个营。他也曾经历险境,曾在古巴和中东两次被秘密警察拘禁,还被阿拉伯恐怖分子劫持过。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了十四种文字。1999年他被英国皇家学会亚洲事务部授予珀西·塞克斯爵士纪念勋章。

塔利班组织是什么

塔利班可以说是生于乱世。塔利班普什图语的意思是“学生”,塔利班组织就是伊斯兰学生民兵组织。1994年7月,当时正是阿富汗陷入全面内战的时代,国内有大大小小上百名军阀,相互之间为争地盘、抢财物大打出手,阿富汗人民在苏军撤走后又陷入了内战的苦海之中。在阿富汗南部省份坎大哈,一名叫曼苏尔的地方军阀头子绑架并强奸了一名当地妇女,一位名叫奥马尔的阿訇看不贯混乱世道,不满地方武装骚扰当地百姓,率领800多名伊斯兰学校的学生发动武装起义,袭击了那名军阀,并将他的尸体搬在坦克上游行示众,这种行动极大地震住了其他地方武装,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8月,塔利班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边境城市查曼成立。

塔利班出现后力量扩张得很快。3个月内就迅速占领了普什图人聚居的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几乎占领了阿富汗的半壁江山。1995年,塔利班以起代号为“进军喀布尔”的大规模战役,很快控制了阿富汗近40%的土地。为了瓦解敌人,塔利班与希克马蒂亚尔的伊斯兰武装和杜斯塔姆的乌兹别克民兵这两支重要力量达成妥协,共同对付拉巴尼政府。经过充分的准备,塔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兵临喀布尔城下,顺利地占领了阿富汗西部各省,使塔利班控制的省增加到14个。经过长达11个月的围困,塔利班从喀布尔市东、南、西三个方向发动总攻。9月27日攻克该市,成立临时政府,接管国家政权。

到1997年10月,塔利班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奥马尔为“埃米尔”。随后,巴基斯坦、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先后承认塔利班为代表阿富汗的唯一合法政府。1998年8月塔又连克马扎里沙里夫,月底夺得北方重镇内杰拉卜,控制全国90%的领土。1999年底塔利班将马苏德赶回潘杰希尔谷地后,切断了北方联盟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最重要通道,但塔利班似乎走到了强驽之末,此后军事上的进展不大。去年和今年的几次进攻都无功而返。承认塔利班的国家还是只有最初的三个国家。

塔利班兴起后,人们对塔利班的褒贬不一。有人对塔利班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除了本身是主要由阿富汗主体民族普什图族构成外,主要是塔利班顺应民意,提出了“铲除军阀、恢复和平、重建国家”、“把阿富汗建成为一个统一、民主和繁荣的伊斯兰共和国”等口号,这无疑使经受了20多年战乱之苦的阿富汗人民看到了和平的曙光。塔利班在占领区采取的措施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比如收缴民间的枪支弹药、免费向穷人发放粮食和食品,取消重重关卡,减免老百姓税额。另外,反塔联盟内部不团结也是塔迅速发展的原因。

塔利班也禁毒,以前曾被联合国称为世界最主要的毒品生产地,但从去年开始,塔利班也下令不准许农民再种植毒品,否则可能被当局处罚并要拔掉毒品。据联合国调查组今年中的调查显示,塔利班控制区已基本消除了毒品种植的情况。对待吸毒的人塔利班也毫不手软,他们强迫那些吸毒人员在下雪天受冰。而另一方面,阿富汗自身没有能力为农民找到替代罂栗种植的农作物,塔利班自己也没有替代作物的种子。

但也有人认为,塔利班过于暴力,占领喀布尔时当众处死纳吉布拉并将其悬尸示众,宣布实行严格的伊斯兰法规,要求国民穿戴传统服饰,男人必须留胡须,妇女以厚纱从头到角蒙面。塔利班认为城市居民受到了世俗外国影响的腐蚀,因此,他们严厉限制城市居民。比如,在田间劳动的妇女仍然戴着可以露出脸部的头巾,而在城市里则必须裹着把整个面部全罩上的面纱。13岁以上的女孩禁止进学校。在一名教师家的客厅里,遮盖得严严实实的女学生三三两两地来到这里,以免引起人们对她们的注意。这个屋子里的每一个人,包括儿童,只要被逮住,就会被关进监狱。塔利班对妇女受教育问题的政策已经被广泛报道。

内战爆发前,喀布尔的教师中有70%是妇女。当她们被赶出这个就业市场后,这个首都的大多数学校已被迫关闭。因此,禁止妇女任教现在除了剥夺了女孩的受教育权利之外,肯定也将剥夺男孩的受教育机会。整整一代人正在得不到学校教育的情况下成长。塔利班说,专门的女子学校等到内战结束、经济形势好转之后将会建立。与此同时,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更重要的问题上。一位笃信宗教的学者非常诚挚地解释说,塔利班知识分子中间正在展开一场辩论 一些人认为对同性恋的恰当处罚是把同性恋者从高楼上扔下去,而另一些人则坚持说,应该推倒一堵墙来砸死他们。

另外,塔利班还不准看电视、听收音机和其他娱乐活动。今年以来,塔利班相继炸毁巴米扬大佛、强迫印度教徒佩带标志,这些行为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难道塔利班真的就不知道死活非要与文明社会为敌吗?恐怕其中的理由没有那么简单……

国际社会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塔利班不等于阿富汗,本·拉登不等于塔利班,我们要防止有人将这些概念搞混淆,而暗渡陈仓干见不得阳光的勾当。恐怖主义是世界性的问题,每个正义国家都应该联手行动,但我们也不能借此干涉阿富汗。历史证明阿富汗是很难被征服的。阿富汗地理上不是小国,它地处南亚、中亚和西亚的结合部,靠近中亚和里海油气富集区,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英帝国和前苏联可以说是20世纪两个不同时期的超级大国,但这两个大国却都先后栽到了阿富汗手里。领土上也不是小国,实际上直到19世纪初期,它还延伸向从赫拉特到克什米尔、从阿姆河到阿拉伯海的广大地区。只是由于阿富汗国王阿赫马德的孙子们争夺权力的竞争,阿富汗的土地才大为缩小成为内陆国家。即使如此,它还拥有现在的652225平方公里的领土,总面积比法国加上奥地利,还要大16773平方公里。

阿富汗历来是大国争夺的牺牲品,流亡到俄的拉赫曼王朝前国王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阿富汗是一个小国,它就像两头狮子之间的一只山羊,或者像夹在两块磨石之间的一粒小麦。像这样的小国,怎么能够立于双磨之间而不被碾为齑粉呢?”虽然阿富汗屡受侵略,但阿富汗人却宁死不屈。1221年,成吉思汗的外孙穆屠根在阿富汗巴米扬的一次战役中被打死了,成吉思汗用屠城方式进行报复,人和牲畜均被杀光,巴米扬城成为一片废墟。当时的阿富汗国王被迫向印度退却,他把自己的家人一个个扔到印度河中,随后跃马入河,边退边战,连成吉思汗也佩服这种勇敢精神,决定不再追赶战败者。

上世纪,前苏联为何要入侵阿富汗?战争的结局如何?

阿富汗重要的战略地位,。苏联一直想在这一地区 实施分阶段的战略推进,以实现在印度洋寻求暖水港和出海口并切断欧洲和远东联系的 战略。控制阿富汗是苏联实现南下战略的重要步骤。但是阿富汗政府不听从苏联的摆布所以建立一个亲苏政权才符合苏联的利益。而且当时中国打越南,也有给越南撑劲合围中国的目的,让中国不能够专心发展经济。